6月5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成都全面确立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定位,内陆门户通达能力持续增强,外资外贸外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美誉度显著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初步建成通道内畅外联、要素高效配置、经济活力充沛、对外交往密切、制度开放包容、区域协作共兴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五大枢纽能力”作出安排。其中,在不断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方面,成都明确,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对外贸易提能增效,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如何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如何不断提升产业开放水平?本期《理论周刊》约请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成都市社科院专家撰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