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6月23日

七天“支教”安排四天观光

揭开“伪公益”的商业套路

支教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形式,不仅体现着志愿者的爱心,也对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要求。正规的支教流程需要申请者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面试、培训等多个流程。而眼下,网络上出现大量这样的广告,声称付一定的费用,到乡村待几天,与孩子们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拿到所谓的“支教公益证书”。

小周大学毕业后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去支教,不久前她上网搜寻,发现一些用户量庞大的网络平台上有不少支教招募信息,她选择了其中一个互动量较多的帖子进行了咨询。

没多久,小周就收到对方信息审核通过的回复。小周说,起初得到通过支教审核的通知自己还有点兴奋。可接下来的沟通,让她对这个支教项目产生了怀疑。

小周说,通知上面有行程安排,当时觉得行程安排不是报团旅游的时候才有的东西吗?

记者在小周提供的这个支教项目行程中看到,一共7天的行程,前四天都是旅游体验,最后两三天标注了上午支教、下午备课。而这个以支教为名的项目收费3590元,招募机构特别注明:“参加项目可获得具有含金量的志愿服务证书,可用于申请国外高校的入学机会。”

大量“支教”夏令营是一个用公益包装的商品

小周向这个机构联系人表示,如此安排的支教变了味,没想到被对方微信拉黑了。根据小周提供的线索,记者也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以“支教”为名的研学、夏令营广告大量出现在网络平台。

在小红书APP中,记者输入“志愿服务 支教”的关键字,出现了大量推荐内容。在这个名为“某某山区夏令营”的账户中,在今年5月到6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发布了32篇“笔记”,“笔记”封面大都是衣衫褴褛的儿童。

记者在其最近一篇“笔记”中,看到第一项内容便是介绍这个夏令营中孩子们可以作为支教小老师、公益小使者,亲身参与志愿服务。而当记者咨询该项目是否为公益项目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夏令营”账号联系人说,支教活动目前是15天,15天是7680元,属于商业性质。

商业性质的活动,却拿支教当幌子。当记者询问在暑期学生们放假期间,如何对学生进行支教,这位联系人表示,会组织学生参与,整个活动主要是体验山区生活。

原本是收报名费,组团出游体验生活的行为,却用“支教”“公益”这类的字眼进行包装。在该机构今年发布的多篇夏令营介绍中,记者发现其大量使用衣衫褴褛未成年人影像,当记者询问照片是否为当下的情况,对方表示照片为几年前拍摄。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接受采访时说,经营者在开展这种营销宣传的时候,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全面的。拿一些很早之前“卖惨式”的照片来宣传,实际上就是通过虚假的信息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以“支教”为名的旅游项目

亟待整顿规范

拿曾经贫困地区的儿童影像为当下宣传噱头,涉嫌“卖惨式”营销,不仅触犯法律红线,更败坏了社会风气。而大量充斥网络的所谓“支教”团,走马观花,也被人质疑大有拿公益作秀之嫌。有法律学者指出,以“支教”为名的旅游项目,存在种种乱象,亟待整顿规范,莫让生意毁了公益。

在一个名为“北京亲子研学营”的微信公众号里,记者见到多个标注着“支教课”的项目介绍,包括贵州黔西、湖南湘西、云南禄劝等地。点击项目名称,便弹出相应的旅行社网站。陈音江说,社会机构打着这种公益支教的旗号去开展相关活动,既不考虑实际的支教效果,对整个支教团体也是一种伤害。

我国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据中国慈善联合会法律顾问张凌霄介绍,志愿服务同时也要符合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机构通过收费来认定志愿者,并以此作为牟利的手段,显然已经违背了上述的法律规定。公益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受益人真正受益。这些短期收费的所谓支教活动,是实现参与者的各种私利,这些行为它不是公益,而是生意,应该依法予以打击。

陈音江说,因为营销本身就违反了我们有关的法律规定,最后没有办法兑现这种承诺。但是双方签订的这种约定,是一个灰色的约定,并不能得到法律保护。

有教育学者指出,支教活动,属于专业志愿服务,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审批流程,不能任由组织方以“支教”为名随意开展。有志愿服务意向的群体,可在慈善机构官方网站查询项目,进行报名登记,不能简单听信网络平台的广告宣传。

据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 2024-06-23 揭开“伪公益”的商业套路 1 1 成都日报 c134654.html 1 七天“支教”安排四天观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