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成都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首飞航线中的重要一站——中国—欧洲中心46层,高达192米的大楼楼顶停机坪上,一架直升机在这里起飞翱翔,将天府大道景色尽收眼底。
一面朝向锦江河畔,观春暖花开,一面朝向天府软件园创业园区,看百花齐放。作为中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的新窗口,也是成都乃至全省对欧全面合作的新平台,中国—欧洲中心跨越空间,衔接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蓉欧快线等交通枢纽,有效实现全球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成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奋力在“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先锋、打头阵。
搭台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
6月24日,顺利完成成都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首飞执飞任务,首款“飞行汽车”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飞后,四川沃飞长空发展科技有限公司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沙特阿拉伯,“出海”寻找更多海外合作机遇。
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放眼全球拓展经济发展,成都高新区频频打出“开放牌”——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帮助企业抢占国际市场作为企业服务的第二主战场,全力抢抓“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贸易的合作壁垒持续消解机遇,推动以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为代表的优秀本土企业加速海外布局,进一步拓宽国际“朋友圈”,抢回更多全球订单。
显而易见的是,成都高新区企业海外市场表现亮眼。
希迪智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此次“出海”的企业之一。今年3月,公司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签署了《共同成立国家级联合创新实验室及智慧城市合作备忘录》,开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顶层规划及分步实施。此次对接,双方计划将签署新能源车采购协议,助力沙特阿拉伯实现新能源重卡和无人驾驶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成都贝施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桥头堡。目前,公司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达到50%,未来两三年内预计还会实现较大增长。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企业如何高效“赶海”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多位企业负责人看来,成都高新区的开放优势,尤其是便利的政策以及高效的服务是助力企业出海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引导本土企业主动适应国内国际市场规则,依法保护‘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降低企业交流成本,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帮助企业维护客户、争取订单、加强交流、促成合作。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高水平开放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生产力,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汇聚重大项目、抢占重点赛道、引育重点企业,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集聚度和显示度的产业地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创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香港是我们重点技术合作开发的一个高地。”6月25日,在“蓉港创科产业(生命健康及新经济)”交流会上,从事医学创新和医学教育的四川福济生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玉洁说,未来将以技术为核心,通过香港提升企业的全球品牌影响力。
对此,香港投资推广署创新及科技总裁黄炜卓表示十分欢迎,“香港拥有一系列发展创科的优势条件,是内地及全球企业的‘双向门户通道’,亦为创新科技企业群体提供国际人才储备及国际金融服务支持。”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成都高新区引资的“磁力”之一。科技创新,则可以帮助企业开展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国际市场拓展,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成都高新区,众多科技型企业通过夯实技术实力,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量质齐升,打造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为提高成都高新区外贸韧性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积蓄起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这离不开成都高新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成都高新区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紧紧扭住中试熟化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牛鼻子”,先行探索,首倡“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实现成果转化闭环。
在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方面,成都高新区则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聚集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同时,成都高新区把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等重大战略平台作为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吸附器”,一方面汇聚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等科创资源“为我所有”,另一方面链接短期内无法落地的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为我所用”,吸附全球高端科创资源发力“卡脖子”“跨学科”赛道,尽快在前沿科学和产业急需的领域突破一批重要成果。
此外,成都高新区正在系统重构“1+N+X”基金制度体系(1个基金管理总体规范办法,N个政策性基金管理实施制度,X个基金运行操作细则),初步构建起“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构建开放共赢基金生态,迅速提升区内资本密度和投资活跃度。”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而成“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力,助推着成都高新区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聚焦强链补链和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
深入推进“五外”联动发展
打造高水平开放“强磁场”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成都高新区对外开放的活力激荡,也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的目光与合作,“朋友圈”日趋国际化。
作为中欧双边政府共同支持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欧洲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成都乃至四川与欧洲进行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中日会客厅进一步提升中日商务合作交流开放水平,发挥了中日合作桥梁纽带作用;新川国际会客厅、成都·韩国国际会客厅,打造集商务洽谈、推介交流、展示、贸易等于一体的功能性合作平台,促进了四川与国际经贸、文化、科技等多维度合作……
成都高新区还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不断升级对外合作平台,重点打造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三大国别合作园区,使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交流的空间承载体及中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推动产业、人文、生态协同发展,形成高新国际合作新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不久前迎来“七周年”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累计形成160余项改革创新案例,7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1项案例在四川省复制推广。
以“自贸试验区+国别合作园区+中国—欧洲中心”为牵引,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五外”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出高水平开放的“强磁场”。
一组数据可以“描绘”成都高新区对外开放成绩单:202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46.42亿元(占全省48.5%),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国综保区前列;今年一季度,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32.34亿元、同比增长16.9%,FDI到位1.84亿美元、同比增加10.8%。
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成都高新区正切实以改革开放“一步领先”推动发展全局“一路领先”,努力为全市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贡献更多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