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7月10日

加快把科技创新前沿成果向新赛道产业转化

吴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更详尽回答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命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怎么干?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都未来有哪些发力点?本期《理论周刊》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市委会议精神,约请专家就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

当前,世界性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向宏观、微观、极端、综合、交叉等方向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积极响应了世界性科技创新大变革的趋势:中国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以此培育创新动能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比较紧迫的任务,是把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不断地向新赛道产业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把亟待创新的领域分解细化为科创、工程或技术问题

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生产和制造边界,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与此对应的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也构成了新科技革命的前沿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和构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尽管上述领域已为大众熟悉,但如何形成关键领域的突破,仍旧成为当下科技创新领域最为迫切的问题,一个较好的思路是把上述亟待创新的领域分解细化为具体的科创、工程或技术问题,以问题求解的方式开辟新科技革命创新的具体路径。

例如,中国科协近期发布的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产业技术问题中,有如下15项前沿性的研究项目被列出: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等。

这15项前沿性的研究项目中,前面5项为重大科学问题,中间5项为工程技术问题,最后5项为产业技术问题。这些领域不仅瞄准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架构的关键环节,而且有利于开拓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创新的领域以小切口方式具体化、聚焦化、落地化、赛道化、项目化。

当前,中国要加速把科技革命的大领域细化分解为具体问题和项目,并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带动这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项目架构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领域中,这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不过,新赛道产业有着创新驱动性、高投入性、不确定性、长周期性等特点,我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自主创新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尽管新赛道产业产值不断增加,但自主创新能力仍须提升,一些硬科技企业或独角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生存压力,对一些资金投入大、成果收益不确定的创新技术缺乏足够的创新意愿和投入,并导致创新预期不稳。

高端人才依然短缺。虽然成都、深圳、上海等国内城市在引入高端人才方面已经有了卓有成效的举措,但仍需要在引的基础上,通过传、帮、带锻造本土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核心专利不足。虽然我国专利总体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企业专利主要是非核心的外观、外围技术专利,核心高技术专利较少,既有专利的市场潜力挖掘也不够,许多产业应大力挖掘市场潜力,使产业的技术先进性与市场成熟度相匹配。

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各国都积极布局数字、新能源、电子和基础设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改造与重组竞争激烈,新赛道产业能否常“新”存在许多变数,必须要建立很强的新赛道纠错或调整能力加以应对。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成都为例,则要加快打造服务战略腹地建设的创新策源地,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聚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以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蓉布局,支持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等创新中心高效建设运营、释放溢出效应,着力提升基础性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为全国意义上的创新驱动贡献成都方案、成都力量。

二是开辟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的新空间。通过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和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定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完善“地上科创岛+云上科创通”转化服务生态,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

三是持续完善城市创新生态,推动引才育才激励机制建设。通过国际国内人才引进与合作,吸引更多的拔尖人才和潜力人才加入新兴产业。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完善合作育人激励与支持机制,为高端人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制度,引优育强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开发“科创贷”系列金融产品,更好满足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创业投资活力。

四是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出台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效益运用”为目标,全力做好核心专利培育。这一方案涵盖了从创造、申请、代理、审查、保护到运用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专利质量。应持续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的专利审查标准,综合运用多种审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技术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获权。这有助于确保专利的质量和创新性。通过合理的专利布局时机和策略,结合沟通协同机制和质量审核机制,有效提升专利的质量。此外,围绕主营业务中的工艺、设备等开展专利挖掘,提炼区别现有技术的方法,也是提高专利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是加强城乡产业跨界合作,提升市场认知度。通过建立跨城乡、跨行业的合作平台,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降低技术开发的难度和成本。企业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新赛道产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增强消费者和企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六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建议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基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类脑芯片、合成生物学、绿色制氢、区块链、深海空天开发、生物技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的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产业培育集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新赛道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方式,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能为新赛道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体系,形成“扭抱缠绕”的产业合作格局。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 2024-07-10 1 1 成都日报 c135452.html 1 加快把科技创新前沿成果向新赛道产业转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