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纺织业从古至今,那翘楚,哪一个不是女性啊?传道授业的织女、养蚕缫丝的嫘祖,连祖师爷都是女的,你们俩连本都忘了?” “如果不用‘关公巡城’的手法来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里去?”点开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以下简称网文),读者一不留神,就和传统文化撞个满怀。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文创作者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空相结合,“国潮+”成为网文发展的突出特征。文学评论家桫椤认为,网文中的“国潮热”深层次折射了大众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精神在网络时代的具体反映。
“诸多网文的国潮写作不再局限于直接描写非遗技艺的种种表征,或只注重历史细节的翔实呈现。”长期致力于网文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进一步表示,国潮写作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些作品既有宏大史诗般的叙事,也有贴近现实的生活化描绘,为网文题材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开拓空间,保留和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赋予其全新的时代活力。
非遗“编外传承人” 探索更多可能
江宁织造是《赘婿》中的醒目非遗元素、《卿卿日常》巧妙串起二十四节气、《吾家阿囡》以松江方志中记载的“老苏沪棉纺织史”为参考背景、《猎赝》着墨于古陶瓷修复技艺……近年来,丰富的非遗成为更多网文作家的灵感宝库,赋能一批网文IP成爆款。
阅文集团发布的《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报告显示,“非遗”在种田、短剧、AI金手指等一众具有网感的热词中脱颖而出,成为女生频道标签TOP1。第一届“阅见非遗”征文大赛共计参赛网文6万余部,据统计,50%的获奖作品都来自“90后”“95后”甚至“00后”作家,Z世代成为“非遗”网文创作的新主力,让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127个非遗项目在年轻人中重显活力。
在金奖作品《我本无意成仙》中,成都网络作家“金色茉莉花”提到了不少非遗技艺,有制香、制墨、造纸、打铁花、古琴、二十四节气、陶瓷等。他说,其实写的时候没有刻意地去描绘这些非遗技艺,但它们的存在,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时代的符号,使得小说作者构建的笔下世界更加真实。“就我个人的视角所得,对于传统文化,多数年轻人对它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高,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欢也比想象中要深。也许有一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也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了如指掌、推崇备至。”
在网文中,非遗技艺与人物设定巧妙结合,成为角色职业线建构的重要元素。网文对非遗元素的书写,并非平面化的介绍,而是将传统文化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动态结合,让读者通过作品自由联想,“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成长脉络、与现代生活碰撞的反差感以及传统技艺的魅力。以此前大热的《赘婿》为例,小说聚焦江南织造,在架空的古代中国的背景中,用现代人的经商理念为读者打造新感受。
非遗也不再“老气横秋”,陶瓷、纺织、刺绣、戏曲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网文作品的常客,融进人物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中。网文作家们借由文字带领着读者穿越时空,满足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在小说《唐人的餐桌》中,作者便穿插描写了许多传统佳肴的制作方式,通过对大唐美食色、香、味的详细描绘,展现出大唐极富烟火气的生活,借此立体化塑造故事中的朝堂和人物。小说《一梭千载》则是通过对宋韵服饰、南宋茶道文化、礼仪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描绘,呈现南宋风华。
当网文化身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载体,从了解非遗到爱上非遗,越来越多年轻的网文作家正在成为非遗的“编外传承人”,让网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年轻人之间的桥梁,为文化传承创新探索更多可能。
踩着巨人的肩膀 重现风云激荡
网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体现在网文对传统经典更深层次的对接和更具当代风格的转化。
一方面,经典名著和中国传统神话成为网文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数据显示,2022年阅文平台贴有“红楼”标签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数量同比增长147%,宅猪的经典玄幻作品《择日飞升》化用《捕蛇者说》的角色和意境,借鉴中国古代神话叙事传统架构其叙事体系,在映射现实世界的同时寓意家国情怀;杀虫队队员的《十日终焉》融合了大量“北斗”“武曲”“木牛流马”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游戏关卡设计中突出“国风”特色。
网络作家阎ZK的小说《镇妖博物馆》从《搜神记》《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典神话传说、志怪传奇汲取写作灵感,曾连续5个月稳居起点中文网悬疑类月票榜第一。在阎ZK看来,将古典文学资源融入网络小说,如同“踩着巨人的肩膀重现风云激荡”。他说:“《西游记》是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鲁迅《故事新编》借远古神话题材‘旧酒入新瓶’,通过化用和改造来致敬文学经典,这些前人的做法,同样也是网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成为头部平台复合增长率TOP1品类,优质作品相继涌现,玄鵺的《时间裂缝》、凌东君的《赛博神话》、菇凉子的《全员发疯》等都可谓传统文学的“故事新编”。
李玮教授认为,以《时间裂缝》为代表的“国潮+科幻”作品,不再仅仅将传统文化作为故事描绘的客观对象,也不再停留于通过充实详尽的细节重现历史中被湮没的枝节,而是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融入故事的创作脉络与精神内核,通过别出心裁的科幻设定,不仅彰显出传统文化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更加体现出当代年轻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些作品之中,《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成为创意延伸的背景,孙悟空、哪吒、姜子牙、沉香、杨戬、武松等神话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化身为异能战士,王安石、司马光、曹操、曹丕、华佗等历史人物面目一新、轮番登场,古代建筑、传统服饰、诗词歌赋、美学境界等中国古典元素进入科幻设定中,理性精神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此外,还有“国潮+悬疑”“国潮+言情”“国潮+奇幻”等融合类型,“国潮写作正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为网文题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颇具参考意义的范例。”李玮教授表示。
文学评论家桫椤认为,网文内在精神气质是“中华性”的,很容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来亲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当网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与创新,深入到了精神内核中,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普及,也使基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对读者产生了正向的影响。
当“小范大人” 遇上“小王子”
2023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项目”。入选该项目一期的《雪中悍刀行》《芈月传》《万相之王》《坏小孩》4部网络小说,被翻译成4种外语向全球进行推介。在这4部网络小说中,传统文化题材的占3部。
据统计,自入选作品外语版陆续上线海外各大平台以来,已创下数千万次阅读量,海外用户订阅量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分析,这几年出现的优秀网文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滋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作品的价值基因。很多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叫得响、传得开,也是因为它们具备新型传媒和东方故事的双重力量。
2011年底,在成都一家出版社工作的袁野将QQ昵称“爱潜水的乌贼”当作笔名,加入了网文创作队伍。“内心积攒了很多想法和故事”,在想象力加持下,他书写了一部又一部网文佳品。作品《诡秘之主》将东方文化情怀同西方奇幻元素相结合,开始连载之时便是中英文同步,其间创造了全球网文订阅纪录,总阅读量高达2500万次,被外媒称为“属于所有地球人”的作品,是一部既蕴含东方人文思想又具有世界风情的国际化、现象级作品。
在袁野看来,“网文出海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世界影响力的上升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基础上,网文创作者希望国外读者能够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基于中国哲学、中国思路的有趣好玩的故事。之后随着翻译水准的提升,以及更多高质量作品的涌现,我相信整个网文在海外的传播会呈现越来越好的状态。”
6月21日,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官方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十届中法品牌高峰论坛上,阅文集团与法国埃菲尔基金会、中法品牌美学中心联合发起“阅赏巴黎”计划。该计划邀请法国知名插画师安托万·卡比诺操刀设计,将《庆余年》“小范大人”范闲、《全职高手》叶修、《诡秘之主》克莱恩·莫雷蒂等网文中的IP角色融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等法国地标,在“小王子”的故乡,演绎中法文化交流的新故事。这三大IP均是文化出海的标杆代表。
琴棋书画剑,诗书茶酒花。传统文化正成为网文创作的素材库、网文出海的新引擎。在历史经纬中提炼主题,从传统文化中萃取题材,网文出海扬帆力更足、行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