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7月18日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元志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通过深度融合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实现生产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系统化推进,不仅要重视“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而且要重视“从1到N”的产业化落地,必须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支持。

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通信技术、生物制药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展示了企业在推动科技前沿发展的关键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进行全链条整体部署。

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地位。国际经验表明,科技领军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往往拥有重要话语权和主导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地位,应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健全科技咨询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常态化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通过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优先发展事项等内容,确保科技企业在国家战略框架内快速成长。二是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三是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类型的企业专家库,确保企业专家参与科技咨询和项目遴选的数量和比重。在应用类和应用基础类科技项目遴选中,赋予企业专家主导权。四是建立完善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定期评估企业专家参与科技咨询和项目遴选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机制。

二是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30782.9亿元,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为77.6%,是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从研发活动的类型看,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投入占比约为10%,投入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仍然不平衡。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往往源自于基础科学的突破,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成为引领基础前沿领域创新的重要力量。一要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二要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三是要推动领军企业加大底层技术研发投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底层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够带动整体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四是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全链条覆盖、风险收益匹配的创新金融体系,形成种子基金、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多方式全链条支持机制。

三是强化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企业通过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建立研究机构、跨学科和跨国界合作等举措,在科研组织中发挥主体作用。如西门子在推动工业4.0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设立多个创新中心和实验室,专注于智能制造、自动化和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推行开放式创新战略,与学术界、初创企业和其他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要在创新全链条中突出企业主体,有组织地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重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一要围绕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需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梳理卡点堵点,形成重大攻关任务清单。二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攻关”“联合攻关”等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三要健全科技项目验收、评价和反馈机制,支持企业成为创新成果“阅卷人”。以实际应用效果来检验科研项目的成果,由项目成果的实际使用者来评价项目的效果。

四是强化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一是要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提升企业作为需求侧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加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产生的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二是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和中试验证平台,支持其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产业化项目。加大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面向企业的开放力度。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约束机制,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处置的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探索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对于依托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转化的,免费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四是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面向企业的场景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健全科技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分层分类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路径。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建立分层次的培育体系。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层次分明、互为支撑的创新生态。一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具有灵活性强、创新速度快的优势。应重点支持初创期和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二是强化支撑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是连接中小微企业和领军企业的桥梁。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科技型骨干企业,重点支持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重点支持其进行全球布局、技术搜索、科技攻关和品牌建设,推动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者和技术引领者。

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强大动力。一是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清理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护企业在资质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立创新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间优惠扶持政策的衔接。二是完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扩大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试点范围,灵活采取订购、首购、强制采购等方式加大采购力度,促进首台(套)推广应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企业创新成果保护运用体系。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审查绿色通道,缩短审查周期。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企业率先建立专利池,开展专利导航,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四是支持企业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布局海外科技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等。

加大对重点领域

和薄弱环节的战略支持

对于关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企业主导的联合攻关机制。如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计划、美国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科研联合体(SEMETECH),是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对于关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支持和建立企业主导的联合攻关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长周期、高风险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建立包括重要原材料、核心设备和关键数据在内的战略性资源储备库,优化配置人力、资金、设备和数据等资源,确保关键技术攻关的持续支持。

对于关乎战略必争领域的领军企业,给予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如韩国政府以举国体制支持三星电子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全球智能手机和半导体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对于关乎战略必争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财政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人才引进与培养、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专项基金设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支持其成为全球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的主导者。

对于关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如欧洲创新药物计划(IMI)是欧洲最大的公私合作项目,由欧盟和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共同发起,旨在提高新药开发的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更快地为患者提供新药和更好的治疗方法。对于关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和多方合作,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基础。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2024-07-18 1 1 成都日报 c135888.html 1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