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啊”“好City啊”……近期,不少网友都刷到过这句话。
这个梗出自一位外国博主在中国旅游时与妹妹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的意思,在中外网友的模仿演绎下,“City不City”已在旅游打卡、时尚穿搭和日常生活等领域流行起来,成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的代名词,用来表达看到许多场景、现象时的震撼、开心、喜悦之情。比如6月20日,来成都开演唱会的任贤齐也在社交平台发逛街视频,配文“成都City不City啊”,评论区被“好City啊~”刷屏。
这个夏天,和City不City一样让人上头的,还有街头音乐会。
“那你偏要去街头音乐会什么意思?街头音乐会到底有什么啊?!”“去看看City不City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城市在艺术的共情中
温暖起来
7月6日晚,夜幕低垂的玉林路,散去了暑热。夏夜的晚风轻起,玉林三巷·民谣里早已响起歌声。市民游客席地而坐,晃着手机灯光为民谣大家唱舞台上的“市民歌手”打节拍。生活不在别处,正是此时此刻。玉林作为成都生活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地标,更是我们的集体记忆,此刻它正以民谣为切口,在斑斓的夏夜里唱响独具特色的“成都之声”。
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冯乔,搭档资深音乐人无言,带领一众音乐人在一首首歌谣中打开成都的不同面孔。两个“老成都”聚在一起,有摆不完的城市音乐故事!
冯乔:“有没有听我们节目长大的?”全场欢呼:“有!”
还有好多老朋友来到现场:拥有1000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张教官,在鼓点与口琴声中深情吟唱《安和桥》《花海》,这也是他的首次线下表演献唱。音乐人孙雅一袭碎花裙,演唱《带我走》和原创歌曲《那条鱼》。阿涛的一把吉他,搭配孙雅的清冷歌声,简单干净的音乐触动心弦。谈起记忆里的声音,最温暖的是儿时家人叫自己吃饭时的呼唤。“幺女!回来吃饭了!”观众在现场喊出熟悉但如今已陌生的那句话,眼泪打湿了眼眶。音乐人华叔弹起键盘,即兴创作川渝风味歌曲:“幺儿嘞,回来吃饭——如果你想吃火锅儿,如果你想吃串串儿,成都——重庆——”
几个人拨动木吉他,旋律就带着风与心事缓缓地扬了起来,舞台没有距离感,周围紧紧绕着听歌与沉默的人们,有时心里一动就跟着唱了起来:“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当耳边只剩下风与歌唱时,这座城市的脉搏也逐渐清晰。迎来第二季的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与市民之间,不仅仅是主办方和观众的简单关系,而是共同缔造了属于我们彼此的音乐城市。
为理想留一块空间,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仅仅是城市博大包容的其中一帧。流光溢彩的太古里,美食与文创融合共存的奎星楼,传统与潮流齐头并进的东郊记忆,文艺与烟火相汇交织的望平街……成都的热情、个性、温厚、豁达也藏于这些市井烟火气的街巷之中,吸引着来往游客的发现与品味。也许就在转角,惊喜如“彩蛋”般撞一个满怀——那是街头艺人的身影,从大运会到蓉港澳列车,从节日盛会到普通日常,成都街头艺术表演作为崛起的城市音乐艺术品牌,在街头巷尾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成都街头艺人”已经成为全国街头艺术的典型文化样态。
时评人邓海建认为,参差多态,美之本源。剧院演出固然是文化生活常态,街头艺术亦是美好生活所需。如果目光更开阔一些,从巴黎歌剧院门前的阶梯广场,到纽约中央公园的绿荫草坪;从伦敦考文特花园,到布拉格查理大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街头音乐,而且都能将所在城市描绘得更为立体丰盈,也更让旅客流连。“街头艺人,他们是包容开放的城市里‘有趣的灵魂’,街头音乐激活了城市的万般风情。”邓海建认为,一方面,街头艺术是城市品位和气质的代表之一,它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温润人心。街头艺术的活力往往与生命现场的张力融合,其声腔唱段、近场效应等有着原创的美感。人们或驻足流连,或回首顾盼,城市在艺术的共情中温暖起来。另一方面,文艺总是从泥土里开出花儿来,街头亦是辽阔浩荡的“基层”。我们的文化自信、主旋律和正能量,不仅表达在严谨的大舞台,而且还展现在活泼的小天地。
不断创造与音乐相遇的
不同场景
每逢节假日,成都街头艺人不仅通过音乐展示自身的魅力,还带领游客在文博场馆、文化地标、特色街区等地体验不一样的成都“Citywalk”(城市漫游)。当用脚步感受城市魅力成为一种潮流,街头音乐会的火热与Citywalk相伴相生。不仅成都,北京、上海、长沙等多个城市都有Citywalk网红线路。
Citywalk起源于英国伦敦,强调的是“随心所欲”“慢节奏”,以及“沉浸式”的体验。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而是随意地走街串巷,在行走中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一份旅游调研报告显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街景丰富的城市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上海荣登中国年轻人最想去Citywalk的城市热门榜首,“烟火气”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城市漫步的理由,贵阳、重庆、成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烟火气”城市代表。
其实,这样的旅行方式并不是当代年轻人的首创。法国人历史上就是城市漫游的忠实实践者,早在19世纪,就出现过被称为“漫游者”的一批人,他们以鉴赏家的态度游走街头,漫无目的地观察城市和人群。电影中漫步巴黎街头的经典场景随处可见:《午夜巴黎》男主角作家吉尔午夜徜徉巴黎街头,无意间搭乘上一辆通往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的马车;《爱在日落黄昏时》男女主角多年后相遇,在巴黎街头聊了小半部影片。
Citywalk的走红出圈,与近年来年轻人旅行消费偏好的变化密切相关,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城市景点之外的其他空间,“遇到绿灯就直行,遇到红灯就拐弯,看到好玩的好听的就停下来。”街角的咖啡厅、公园晨练的老人、古色古香的建筑、设计感十足的书店、不期而遇的街头音乐会……这种漫无目的开盲盒式的旅行让年轻人持续“上头”,有人戏称“Citywalk是跟地球在约会”。
沿着天津海河Citywalk,几乎每座桥下都有歌声,引发数百人的大合唱,天津文旅部门打造的“桥边音乐汇”,京剧、流行乐、交响乐构成海河沿线的独家浪漫;在西安古城墙下,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把这里当舞台,去城墙下听歌已经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新选择;连续半个月,上海夏季音乐节“全城交响”推出热门商圈、网红咖啡店、文化空间、街角花园多条Citywalk线路,为市民游客不断创造着在这座城市与音乐相遇的不同场景,音乐带来了平凡生活中的小惊喜;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观众跟随音乐自发而来,人人皆可上台参与……在贵阳市文昌阁、甲秀楼等地标性建筑旁,这种共创共享的“路边音乐会”已成为场次更多、范围广泛、创意加倍、场场爆满的“长虹”音乐会……“这是不断以文化赋能加大高品质文化供给的表现。”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金颖若说,演出活动从高雅厅堂向“无门槛”平台下沉,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
“没想到我七八十岁了还成了‘网红’。”在贵阳路边音乐会上,“美声大爷”秦贤志受邀与男高音歌唱家张英席“高能对唱”《再见吧,妈妈》,情感充沛,唱腔专业,一夜爆红。“我对这种形式的音乐会,都有些上瘾了。”4次参加路边音乐会的张英席说,“脱下燕尾服、走上路边街头,和听众零距离,这才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音乐。”
这,也许就是街头音乐会蕴含的核心深意所在。
走,过一把“好City”的瘾,听一场街头音乐会吧!
作者:继明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