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散文集《在母语的屋檐下》《心的方向》等多部。曾获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报人散文奖、丁玲文学奖、丰子恺散文奖、北京文学奖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等。
记者:在您看来,报刊文学在传承和发扬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彭程:报纸副刊作为面向大众的媒体,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五四”时期,京沪两地报纸上的《晨报》《京报》《觉悟》《学灯》四大副刊,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贡献巨大。现代文学史的许多名篇,也是在这些副刊上发表的。
在今天,报刊文学仍然拥有众多读者。仅以立足于具体城市的几家晚报副刊为例,像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广州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等都为人熟知,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营造独特都市文化景观、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等诸多方面功不可没。
以成都的母亲河、美丽的锦江命名的成都日报《锦水》副刊,也是一个特色浓郁的优秀副刊,在四川乃至全国读者和作者中,都有着良好的影响。相信随着“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会征集并刊发更多的优秀作品,会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期待看到优秀文学作品对成都这座魅力城市的精神底蕴、审美特质的进一步发掘和表达,对延续传承其悠长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推动本地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
记者:您认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的设立对于报刊文学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有何特殊意义?此次文学比赛以“李劼人”为名,在您看来,文化名人IP是如何影响并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
彭程:文学名家与他出生成长的地方,经常是一种相互映照、相互成就的关系。从一个作家作品入手,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神韵情调。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为例,说到沈从文,人们会想到他笔下的神秘荒蛮、哀愁而美丽的湘西,老舍生于长于北京,熟悉这座城市,他的小说也描绘了这座古都的生活万象和精神氛围。
李劼人作为成都籍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长篇小说三部曲,也都是以成都作为背景,反映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巨变,体现出了鲜活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说,要走进和了解那个时代的成都,李劼人作品是一把钥匙、一条路径。
记者: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刊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正在发生变化。作为资深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对于“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活动的呈现方式,以及报刊文学如何适应并继续发挥其在城市文脉发展中的作用,您有什么建议吗?
彭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报刊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报刊文学的从业者,应该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运用与时代相适应的有效的传播形式和手段。譬如可以借助博客、微博、微信、App等融媒体方式,整合资源,将过去版面上单纯的黑白文字,扩充为兼具可视化、可听化的呈现方式,诉诸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这样会延展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丰富、立体和生动,从而有望取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