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大邑特校”)举行的首届培智职业高中毕业典礼上,4位特殊学生与两家企业现场签订了用工协议。据悉,该校的10名培智高中毕业生中有5名获得就业机会、3名得到社区公益性安置、2名实行社区庇护性安置。这意味着,这群特殊学生实现了从校园到社会就业安置的“无缝衔接”。
2021年,大邑特校成为成都市9所首批开设培智职业高中的学校之一。随着特殊教育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全社会对于特殊学生接受职业高中教育及就业安置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一所特殊学校来说,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给予学生适宜的发展路径,是其探索培智职业高中办学模式的价值所在。而对于成都市“首批开设”的大邑特校来说,以培智职高为原点,在课程设计与规划、就业安置转衔支持体系的路径探索等方面的“先试先行”对全市培智职高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是,特殊学生的就业安置不仅是学校的一份责任,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形成共识与行动。在大邑县十四年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特殊学生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植入源于大邑县这批特殊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大放异彩”,源于这群特殊教育工作者代表大邑县、成都市屡次站上各级各类舞台发声,更源于大邑县教育局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以全域之力“破局”,让大邑县特殊教育事业不断被“看见”。
在成都市全力构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的当下,大邑县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决策部署、紧扣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的主线,以“大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行动纲领,用情怀与温情全力托举每个孩子的成长,不断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邑样本”,让每个学生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实实在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每个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生一策”个性成长方案
让每个特殊孩子得到适宜发展
令大邑特校学生丫丫和她的家人喜出望外的是,经过三年的学习,如今的她不但能独立承担家务、有了一手好厨艺,毕业后还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顺利获得一个就业机会。
三年前,大邑特校开设的培智职高聚焦当地特殊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习得技能、学有所用”为基本原则,以“会居家,成为好家人;能上岗,成为好员工”为培养目标,开设了中餐烹饪、家政服务等专业。基于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同步构建与就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以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尽可能地拓宽学生出口。
学校始终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出发点,给予学生适宜的发展。从进校起,学校会针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情况、居家表现等方面进行多项评估,并为其制定“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对于丫丫这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家校合力通过访谈、综合分析,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进行个案分析,最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程菜单。在课程供给上不拘泥于专业限制,通过整合专业课程,最终指向学生三年后的安置目标。丫丫的就业就是当初定下的安置目标。
在校期间,文文的表现不错,基于“一生一策”,学校对她的成长方案偏向于公益性社区安置。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对她生活技能、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学校努力搭建社会资源,最终在多方努力下,为她在社区找到了合适的公益性岗位。而对于小玉,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则更多从家庭关系入手,加强对她的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
从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能清晰地看见这所特殊学校对于“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这一教育信念的深刻诠释与有力践行。从“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变生活”的生活教育,到如今以支持性就业为导向的培智课程体系的构建,近年来大邑特校不断地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致力于为学生寻找最适宜的发展路径。
校家社企“四方协同”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多方赋能
一般来说,毕业学生步入社会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特殊学生尤甚。如何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更需要一些支持体系作为有力支撑,以良好的保障机制充分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帮助丫丫这类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在校内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链接企业资源,加大实习和见习的课时量。同时在高三下学期引入企业专设的“职业导师”,为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提前走进校园为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课程指导、“手把手”教授预设的岗位技能,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由大邑县教育局、大邑县残联牵头组织,在学生高三阶段就对学校教师、残联专干开展“就业辅导员”的专项培训,他们会持续追踪学生就业安置情况,并在工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后的“缓冲期”,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留得下、留得住”。
针对文文这类适宜性安置的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学生所在乡镇及社区的工作人员、残联专干组成“生活导师”,“一对一”地开展“个体追踪”,并与当地社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积极联动,在生活中给予持续支持,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基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四方协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多层次多维度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构筑起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支持体系,从“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出发,为特殊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引擎”,守护着特殊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
这就是大邑县以学生为主体、全力构建的校家社企“四方协同”就业安置支持体系的核心。正因为有这个服务支持体系的有序运转,大邑县不断延展特殊教育空间,越来越多的资源相互链接起来,更多的业内专家、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围绕“就近就便、宜居宜业”的就业安置原则,为这些孩子的发展保驾护航。
做有温度的特殊教育
让特殊孩子在包容友好中成长
当前,大邑县逐步构建起特殊教育培智高中发展新格局:以学生适宜性安置为导向,以县域特殊学生的就业优势和方向的精准分析,通过“一生一案”,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以校家社企“四方协同”安置转衔支持服务体系,围绕“就近就便、宜业宜居”的就业安置形式,为特殊学生的就业安置解决“后顾之忧”。
“特殊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关乎特需儿童及其家庭的福祉。”三年前,大邑特校作为成都市首批开设培智高中的特殊学校,率先构建起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体系。如今,大邑县立足“就近就便、宜居宜业”的原则,以校家社企“四方协同”就业安置服务体系的创新探索推进该县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无论是培智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校家社企“四方协同”就业安置服务体系的探索,背后指向的是让这些特殊孩子得到更适宜的发展。大邑县以县域为整体统筹,通过行政支持、科学布局、课程设置、家校合力、四方协同等发展策略,全速推进县域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在履行职责中彰显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大邑县教育局凸显的智慧与担当、是大邑教育工作者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与教育情怀。
在大邑,特殊教育立足为孩子搭建积极、快乐、多彩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以开放姿态拓宽教育空间,为学生打造出丰富多元、五彩缤纷的“城市大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支撑;以开放包容之势让特殊孩子实现“就近就便”的就业安置,让他们都能有尊严地活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让特殊学生在包容友好的氛围中成长,全力为每个孩子找寻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这,才是大邑县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最值得被看见的闪光点。正是这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与赤忱,让爱的力量犹如一束束微光照亮每位孩子的人生旅程,“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
谢函颖/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
(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学生肖像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