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7月28日

向“新”而行 “试”不可挡

成都展开一幅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中试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

7月的第二个周末,已进入夏季的北京,依旧带有一丝凉爽。这是成都它思科技有限公司CTO聂玮奇飞机落地后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聂玮奇来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而是一次将自家科技产品带向全国,甚至走向海外的一次宝贵机会。

13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开幕,多个蕴含“成都基因”的前沿科技成果集中亮相。聂玮奇带来的人工智能“数字人”便是其中之一。

“让‘成都造’新技术、新产品亮相国际性展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借助这个舞台,可以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成都科技创新的活力。”聂玮奇说罢,转头又向前来参展的观众介绍起这款“数字人”。

从竞逐低空的“飞行汽车”,到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再到“走”到病房做CT的机器人,亮相科博会的“成都造”涵盖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氢能等多个领域,全国首创、国际领先成为各家产品讲解员口中的“高频词”。

成都创新成果在各大展览频频现身的背后,是成都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剪影。

高质量创新与高效率转化的故事,正在蓉城大地不断上演。

小白鼠尾巴也能“一针见血”

智能采血机器人

打破世界纪录

视线从首都转回蓉城,成都市凯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开展样机测试,一旁,公司副总经理陈科仔细核对一项项最新的数据,“很快,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采血机器人M1样机就能送往专业机构检测,达到相关标准后,就能启动临床上市。”

在现代医学中,采血和验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到医生能否准确掌握患者体内的情况,但面对孩童、老人以及重症患者等特定群体时,因为血管细小或病变,采血操作极为困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复杂血管的采血成功率呢?”这正是陈科和同事们打造这款机器人的初衷。

项目启动开始,研发团队就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从产品构想到技术路线制定,再到算法编写和结构设计,每一天都既紧张又充满期待。“难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如何看得准,准确判断血管的位置、深度及走向;另一个是如何扎得准,让机械手控制针尖精准到达血管。”

经过不断研究,团队探索出双目红外与超声融合的三维血管成像方法,成功将成像精度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数量级和更高的维度;同时,团队自主研发的三轴同心这一特定装置,实现了0.07毫米的实操精度……

今年,在第三方实验平台开展的白鼠尾静脉采血实验中,团队研发的智能采血机器人回血成功率达到95%。要知道,老鼠尾静脉直径约儿童肘静脉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单靠人眼无法看清。

“这一数据超过了Nature公开的同类实验最高纪录83.9%,标志我们在精度和准度上达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最高水平。”陈科说。

企业有了共享的“创新车间”

中试平台助

近千项目成果转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如火如荼,将目光投向城市西侧,一处帮助众多初创团队和创业公司的“创新车间”正高效运转——一排排先进的检测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布局井然有序,身着专业工作服的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精密仪器,“如今,广泛应用在大运会、世园会的一款捕蚊机就是在这里成功实现转化的。”蜂鸟智造董事长田勇说。

原来,四川大学唐成康团队历时七年,研发出一款新型材料,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接近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吸引蚊子。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先进技术,想要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为产品,这对于来自高校的科研团队来说依旧困难重重。“其中必须经历的概念验证、工程验证、产品验证等中试环节,都需要专业设备和资金投入。”唐成康说。

得益于蜂鸟智造提供的中试熟化“一站式”服务,唐成康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实现场景创新应用,还在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如今,这款捕蚊机不仅在成都多个场景“辛勤工作”,还成功走出了四川。数据显示,该产品经过多次迭代,累计销售近2000台,产生营收500万元,意向订单超2万台。

“现在每周都有三四个项目找过来,打算在我们这里做中试。”田勇介绍,去年,中试平台服务近60个客户,约300个新品项目,累计服务了400多个客户,近千个新品项目,主要来自电子信息智能硬件领域,去年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100%。

在这个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对于蜂鸟来说,这无疑是中试平台发展的“红利期”。今年3月,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作为四川省首批人工智能领域中试研发平台获得正式授牌。该平台的牵头方便是蜂鸟智造。“未来5年,我们计划推动100个‘人工智能+’硬件产品完成中试并走向市场,投资10个‘人工智能+’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面向未来,田勇信心满怀。

为大型机场提供“智慧管家”

提升靠桥率让旅客出行更方便

将视线投向龙泉山以东,民航二所信息公司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向飞正和同事们一起,对一款智慧系统产品进行调试和优化,这款可帮助机场提升靠桥率方便旅客出行的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多个国内大型机场。

“机场的管理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对于每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上千万人次的大型机场,仅仅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指挥,飞机的靠桥率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谈及研发这款产品的原因,向飞如是说。

靠桥率是什么?为何这么重要?原来,它是指停靠在近机位的航班数量占总航班数量的百分比。“简单来说,靠桥率越高,可以通过廊桥登机和下机的乘客就越多,反之,就会有更多的乘客必须通过摆渡车登机或下机。”向飞解释道。

事实上,靠桥率带来的影响不只于此,“对航空公司来说,飞机靠桥,在降低摆渡车和客梯车使用成本的同时,也能够降低因保障人员、车辆晚到引起的航班延误的概率。此外,桥载电源和桥载空调也能让我们以更低的成本来对飞机进行保障。”中国联合航空工作人员庞旭东说,对于乘客而言,则能以更短的距离、更快的效率实现登机和下机。

向飞告诉记者,基于这些因素,他们团队历时两年开发了这套智慧资源管家系统,“我们将AI技术应用于系统,它能收集所有将抵达目标机场的航班信息,然后根据飞机的大小、类型、出发时所需跑道、目标机场当前情况等各种条件,用10秒左右的时间运算,就能向管理人员提供最科学的航班管理建议。如果前方飞机发生延误,系统也会快速反应,运算出新的结果提供给管理人员。”

有这样一组数据,自系统投运以来,它已帮助天府机场日均减少航空器滑行距离112公里,日均减少每位旅客在机上等待时间2分钟,累计超过360万人次的旅客因此而获得更加便利的出行体验。“相信随着该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更多的机场、航空公司和旅客都将因这款诞生于成都的科技产品而获益。”

记者手记:

从链接世界的展会,到创新突破的企业,再到忙碌的中试平台,行走在一个个涌现成都创新力的采访点位,记者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也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成都见行动。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成都把加强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这一过程中,《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先后印发,全市备案建设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达到69家,在蓉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同步发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工程师团队以及创新项目正加快涌向成都。

一幅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在蓉城大地徐徐展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 黄雪松 吴怡霏 摄影 李冬

--> 2024-07-28 白洋 黄雪松 吴怡霏 成都展开一幅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1 1 成都日报 c136233.html 1 向“新”而行 “试”不可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