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7月29日

杜甫与楠树 倚江楠树草堂前

挺拔的楠树象征着杜甫高洁的品行

杜甫草堂中的古楠树

《杜陵诗意图》册页(局部) 明代 谢时臣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甫像》 蒋兆和 绘

诗圣杜甫像

□陈涛/文 冉玉杰/图

楠树,是我国特有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的山谷、‌山洼及河边。四川是楠树之乡,楠树的分布也神奇般地突破了其应有的“领地”。从海拔276米的四川七洞沟飞泉寺,到海拔1120米的峨眉山均可见楠树的身影。

《博物要览》记载:“楠树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无论哪一种楠树,都因其生长周期长,不腐不蛀、永葆本色的特点,而深受古代建筑师的喜爱,也正因此,楠树一直都是我国珍贵的木材之一。

置身在高大挺拔的楠树林中,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种植物产生敬佩惊叹之情。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楠树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坚韧不屈品格的化身,‌唐代诗人史俊曾作诗赞叹楠树为“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都为楠树作诗,也以楠树自喻,其中知名度极高的当数杜甫。他不仅因为楠树,将草堂建在了浣花溪畔;也因为楠树,写下了“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等传世诗词;更在楠树下,许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

杜甫人生中展现出的气节、品格与操守,正如杜甫草堂里那参天的楠树般青翠挺拔、不腐不蛀,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传说。

1

草堂古树森楠树已成林

树之于中国人,一直都内蕴着属于民族的独特情感与记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是离别时的不舍;“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无言的乡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情谊往来的见证。在传统诗文意象里,人间草木,横竖成诗。

在众多树木中,楠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中杜甫与楠树的情缘尤为引人注目。楠树,不仅是草堂里那一树树挺拔的苍郁,也是杜诗里常青的诗意。在杜甫笔下,楠树不仅有着自然造化之美,更是一种理想追求的象征,二者相融,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幅诗意图卷。

杜甫与成都楠树的结缘,要追溯到公元759年末,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历经跋涉艰辛抵达成都,借住在浣花溪畔一座古寺里。公元760年春,在友人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选择了一块环境幽静、风光秀美的地方拟建草堂。在众多备选中,杜甫相中了一棵老楠树,据说当时这棵楠树已生长了二百多年,像一把青色大伞屹立在浣花溪畔,郁郁葱葱。

“沧波老树性所爱”杜甫非常喜欢这棵楠树,甚至要在树下吟诗才能激发出灵感来。他在树旁开药圃、建草亭,经常在树荫下休息,似睡非睡间还能听到树叶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的悦耳声音,更有意思的是,就算酒醉后特别困倦,在树下卧上片刻即可清醒。

杜甫对楠树的难舍情结,让后人也为之动容。从明清开始,人们为了纪念杜甫,便在草堂内广植楠树。如今的草堂,大大小小的楠树已经比比皆是,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的挂牌古楠树更是达到34株,是成都市挂牌古楠树总数的92%左右,其中树龄最长的古楠树树龄已有480年。

2

古楠如旧友叶间佳句生

杜甫在成都写下了240首诗,绝大部分出自草堂之中。这些名句诗篇,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了成都的美,成为天府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拼图。

成都有美女,在杜甫的诗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成都有美酒,杜甫的诗中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成都还有好景、好雨、好人、好山水,杜甫也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对其进行最深刻的描述。

杜甫笔下的成都,繁华、富庶、美好、安定,令人为之向往。唐代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成都当成了文化的向往之地。时至今日,杜甫在草堂写下的诗,不仅在中国拥有粉丝无数,在世界上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杜甫在成都写的诗中,楠树是一个难舍的主题,《高楠》《枯楠》《楠树为风雨所拔叹》都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世所铭记。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转意。这首诗是杜甫专门为自己的楠树“旧友”所写的纪念之诗。它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型体制相似,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天。这年秋天的风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将一棵堂前老楠树连根拔起。这棵楠树为杜甫所钟爱,杜甫常在树下吟诗,此次又目睹楠树与风搏斗,最终为风所拔,诗人联想到此情此景与自己的性格命途何其相似,故而感慨万千。

如今杜甫留下的草堂却依然是传统川西民居的模样,书房朝西,对应着“窗含西岭千秋雪”;屋前空地上一边种着当季蔬菜,一边种着黄精、麦冬、菖蒲等中药材,呼应着“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周围有桃树、枇杷、芭蕉……这些都能在杜甫的诗文中一一找到出处。

曾经陪伴过杜甫的楠树已经难寻踪迹,但新生的楠树却在草堂中郁郁葱葱。正应和了“倚江楠树草堂前”的诗景。

楠树参天,静穆庄严,任四季轮转,看尽花开花落。在一代代草堂人的细心呵护下,草堂里的楠树再也不会为风雨所拔。杜甫一家曾在楠树下尽享天伦,如今观众也来到楠树下闲坐休憩,虽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这一片浓绿荫庇下的闲适之情恍然如昨。

3

犹含栋梁具 无复霄汉志

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得楠树在杜诗中成了一个常见的意象。在杜甫一生千山万水的旅途中,楠树以挺拔的身姿与独特的气韵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在狂风中毫不动摇而抵力相抗的楠树,其坚韧挺拔也正是杜甫追求理想时的姿态,在对楠树的反复描写中,杜甫也在不断确证自己兼济天下的志向与个人心性。

“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良工古昔少,识者出涕泪。”在《古楠》一诗中,杜甫用“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这十个字,不仅点出了楠树本身的特点,也以楠树自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在古代,楠、椆、梓、樟是木结构建筑中最珍贵的建材,其中楠树因高大通直、气味芬芳,不易受潮、变形等特点,一直是房屋“栋梁”的首选,亦是支撑整个建筑最重要的支点。故宫太和殿内的72根大柱子,便是使用的楠树。

杜甫诗中的楠树,既是树,也是人。在诗中,杜甫不仅赞美楠树在风雨中的坚韧不屈,感叹其生命力的顽强,也通过描绘楠树在四季更迭中的变化来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不仅如此,楠树还承载着杜甫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楠树在此时不仅是个人抵抗命运风暴时的象征,更是愿意以身作“广厦”,庇护“天下寒士”的精神标志。

4

楠树经风雨相伴诗圣行

杜甫与楠树的情缘体现着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性,是杜甫精神世界的自然映射。楠树象征着的高洁、坚贞和不屈,正是杜甫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通过诗歌,杜甫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强韧与坚持,正如那常青的楠树,历经风雨,依然挺立不倒。杜甫的诗歌和楠树的象征意义,构成了他诗歌世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楠树组成了杜甫诗歌与人生哲学的关键部分,也为后世留下了追忆诗圣杜甫的有机载体。

不久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杜甫草堂博物馆古树群面积约270亩,古树种类丰富,现有挂牌古树名木共计98株,其中一级古树2株、二级古树51株、三级古树45株,平均树龄超过200年。代表树种为楠树、香樟、银杏等,具有极高的生态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草堂古树群的一枝一叶都是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脉。杜甫草堂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古树也是成都发展的见证者、成都故事的亲历者,保护古树,不仅是保护它们本身,更是保护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 2024-07-29 陈涛 1 1 成都日报 c136302.html 1 杜甫与楠树 倚江楠树草堂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