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7月31日

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谱写“提质幸福城”新篇章

邵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号角,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的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之所在,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大举措,“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改革始终的主线。

人民利益是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依归。为了人民而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是会议决定稿起草重点把握的要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改革举措,都是“为了人民而改革”的具化体现。

人民支持参与是改革的重要依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的一贯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政策主张的过程。《决定》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既是为了人民的改革所需,也是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支持参与中汲取改革智慧力量的发展要求。

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改革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衡量我们的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在努力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要注重分好“蛋糕”,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就是要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聚力提质幸福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归属感认同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落实到城市层面,就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实践中,成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幸福成都建设具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着眼于宜居品质提升,多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改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时指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成都持续推进生态惠民,一方面加强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营建,通过实施龙泉山生态提升、龙门山生态修复和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整治,开展“五绿润肺”“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等,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通过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促进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生活居住功能品质大幅提升。

着眼于宜业环境打造,多维度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聚力打造西部科技中心,深度拓展产业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更新迭代。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新场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买全球卖全球”网络等,创造增加就业岗位。以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贷”等系列创新应用场景,营造了便捷高效办事环境、稳定可及政策环境和公平开放市场环境。以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通过引育各类创新平台,为青年创业就业搭建了更多舞台。以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吸引人才引留,完善供给体系和提供丰富多元便捷的生活服务,发挥成都的生活城市特质优势,让更多人才愿意来蓉留蓉。

着眼于改革成果共享,多层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拓展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覆盖。编制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广度深度,通过推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推行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建设“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探索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公共文化设施场馆免费开放延时开放等系列举措,让市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文化等领域的均衡高效公共服务中感受城市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幸福感。

着眼于归属认同提升,多途径推动市民参与治理。畅通了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通过建立健全12345“一键回应”机制,鼓励引导市民群众深度参与“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项目需求征集以及项目决议、实施、监督、评议全过程等举措,推动市民群众成为幸福成都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协商,通过在基层社区创新搭建协商对话平台、健全自治机制,由城乡居民对社区治理事务进行民议、民决、民办、民评,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让居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中拥有更多获得感,进而形成更强的归属感认同感。

▶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幸福成都品质内涵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成都要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一步深化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谋划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进一步提升幸福成都的品质和内涵,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制度机制为抓手,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提质增效。施之长远的制度机制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要进一步健全城市治理制度体系,完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城市治理有机融合,为民生实事项目的精准高效执行提供方向引领和组织支撑。进一步建立健全“察民情访民意”的专题调研机制、社情民情收集反馈机制、回应群众需求的服务机制,推动民生事项更精准回应群众需求。进一步贯彻全生命周期理念,健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实施、评估、督导问效的闭环推进机制,确保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地、提质提效。

以人口承载和需求满足为导向,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成都常住人口已超过2100万,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承载和城乡居民需求,推动资源优先向人口流入区域、供给不足区域倾斜。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补短提质”行动,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偏远乡村等的公共服务硬件设施,集中布局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推动镇街、社区多种资源的功能整合、有序开放,打造城乡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镇村“一站式”公共服务枢纽。研究制定公共服务“补短板”政策,探索盘活设施资源、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途径,引导优质资源向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扩面延伸,推动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区域差距。

以重点领域为切口,靶向施治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难题。提质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优化“一老一小”普惠服务保障,以“普惠优先、形式多样”为方向,逐步构建养老托育服务多元供给体系。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市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重点领域,深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重加快补齐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多方面推动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解决。

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智”惠服务助力民生可感可及。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进一步完善优化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主终端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推动市民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创新开发更多的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应用场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提高民生服务的可感可及度。

[作者: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

--> 2024-07-31 1 1 成都日报 c136408.html 1 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谱写“提质幸福城”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