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01日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救治能力与效率提升的背后故事

“破壁”之后 专科竟愈加强大

暑假刚开始,14岁少年橙橙(化名)突遇交通意外,导致严重颅脑损伤伴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垂危。生死关头,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创伤团队以神经外科牵头,立即启动了一支包括胸外科、急诊、骨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ICU等多个学科专家在内的抢救团队,合力将橙橙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如今,他已顺利进入康复阶段。

这次抢救,将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平台建设的优势充分凸显了出来。

“平台建设”,是该院经过“破壁行动”,打破原有各个专科之间的壁垒,将专病的医治从单一作战变为团队作战,为患者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救治平台。截至目前,医院已建立了创伤中心、胰腺专病中心、中毒专病中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病救治平台,资源的整合与聚集,不仅让救治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全方位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破壁行动:用“整合医学”为患者服务

作为一家区县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在2022年的“国考”中,该院位列四川省同级别医院第二名,直接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理念,该院不断作出变革,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推进“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这就是该院从2024年初启动的“破壁行动”。

在了解“破壁行动”之前,有必要简单回溯一下传统的救治模式。

为了让疾病治疗更细致、更精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医疗界对学科和专业不断进行细分,各个病种下面分出不同的亚专业。学科和专业细分带来的益处是让单病种患者得到精准且高效率的治疗,但人是一个整体,同一个患者或许会同时遭遇多种疾病的侵袭,这就出现了让人颇为困扰的问题:看完这个科,还要转到另一个科,科室之间毫无配合或者浅层配合,不仅让患者多跑路、多费时、多花钱,还可能会因此延误治疗。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MDT(多学科协作)模式,以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让患者得到更快更高效的治疗。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实施的“破壁行动”便基于此。与常规MDT不同,该院以改变诊疗模式为目的的“破壁行动”采用“中心制”进行。医院党委委员刘广明介绍说,根据郫都区疾病谱特点,医院陆续组建了创伤中心、胰腺专病中心、中毒专病中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等,中心成员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构成,虽然来自不同科室,但他们形成一个整体,在中心收治患者后迅速集结,从不同专业角度相互配合,通过“整合医学”方式为患者提供救治。

更快更优:让一站式救治成为现实

本文开头提到的橙橙在发生严重交通意外后,正是创伤中心集结了不同专业最优秀的专家进行最优化、最快速高效的救治,他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脱离生命危险走向康复。

在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平台建在急诊科。与国内超过90%的医院急诊科为独立运行不同,该院对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ICU)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急诊科负责人孔令军说:“这相当于更强化了患者的生命保障线。”急诊科应急能力更强,ICU在生命支持上更强,资源的整合贯通让两个专业的医生护士在救治患者时可实现无缝衔接与配合,“让一站式救治成为现实。”

因而,在该院急诊这个大平台上,除了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五大中心外,还顺势打造出了胰腺专病中心、中毒专病中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等专病中心。

中毒专病中心是需要重点书写的一笔。中毒是一项急迫且涉及多个学科的统筹救治行为,在很多城市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尚未成立中毒中心时,作为区县级医院的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却以开创性精神做到了。中毒类型五花八门,药物、食物、环境等都有,救治涉及急诊、神经、血液、消化、肾脏、ICU等多个学科,“不是洗胃、用药那么简单,针对每一个不同病例,需要不同的专业紧密配合。”孔令军说,在配合过程中每个专业需要体现出高水平才行。

数据显示,以急诊为龙头的中毒专病中心自2021年5月成立后至今年5月,成功救治了各类中毒患者1136人次,其中包括有机农药及鼠药中毒、镇静安眠等药物中毒以及植物类中毒。“它体现了医院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精神。”

平台之下:医院的专科愈加强大

通过“破壁行动”,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把各个学科和专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为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在相互配合中,多学科协作又促进了各个专科能力的快速提升。党委委员刘广明说:“壁垒的破除起到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发现,医生对疾病认知的视野更宽了、判断更准了,治疗水平更高了。”

消化内科是一个典型。2021年,该科领衔了“上消化道出血”中心的建设,与急诊科、ICU等科室一起对上消化道出血这种较为棘手的疾病进行诊治,“以前这种病死亡率较高,资源整合后,我们优化了救治流程,死亡率明显下降。”消化内科主任徐理茂介绍说,在之前,急诊遇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会立即转到消化内科;消化内科发现患者情况不好,会立马转给ICU,“看似正常的转科流程,对患者都充满了风险,毕竟再怎么快中间也会消耗宝贵的时间。”破壁之后,相关科室专家会一起参与抢救,“如果确实需要立即转ICU的,我们会在基本检查完成后转去,更重要的是,消化内科医生可以在ICU完成床旁内镜检查,在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进行内镜检查,这意味着患者生命安全会得到更好保障。”他透露说,在该院,2023年完成的床旁内镜检查达到317例,“以前是不敢这样操作的,风险大,但如今多学科协作下,我们不仅能,而且效果很好。”

有了上消化道出血中心的成功经验后,消化内科领衔的胰腺专病中心于今年3月建立运行。众所周知,急性胰腺炎凶险程度很高,因为存在学科交叉,可以收治该病患者的科室也多,比如消化内科、ICU、普外科、中医科等,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患者在某个单一科室救治,难以达到完美效果,而胰腺专病中心将不同专业的优势集纳起来,让患者得到最优化的治疗。

“多学科协作推动了专病治疗进展,对重症胰腺炎,以前必须要开刀,如今内镜下即可完成手术。”徐理茂说,该科因此成为省内区县级医院中实力最强的,这种“整合医学”不光体现在治疗效果上,患者平均住院日与去年同期相比还下降了1.7天,费用降低400-500元。

除了消化内科,骨科和脊柱外科也在“中心制”下强势发展。在骨科主任殷勇带领下,骨科团队成功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和翻修手术4000余例,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熟练程度,在区县级医院骨科领域鲜有人能出其右,殷勇也因此被称为“关节置换手术牛人。”

脊柱外科是一个独立科室,该科经常挑战“技术天花板”,采用微创方式,成功为多例多节段颈脊髓受压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手术。今年4月,一名颈段脊髓严重损伤致全身瘫痪的老人,在脊柱外科和康复科团队的帮助下,奇迹般站了起来。数据显示,尽管脊柱外科在该院独立开科仅3年时间,但在科主任肖波带领下,凭借脊柱内镜技术、经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成功开展,年门诊量逾15000人次,住院达1600人次,年手术超过900台次。

区域“织网”:带动基层实现全面提升

在通过“破壁行动”努力实现救治能力提升的背后,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还有一个逻辑——让辖区160余万群众都能够得到健康保护。为此,他们还在持续进行一场“织网行动”。

所谓“织网”,就是以该院为原点,对标国家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设置清单,对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质控,提升整个区域的医疗技术水平。数据显示,郫都区共有53个质控分中心,而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就占38个,占比达71.7%。

刘广明以胸痛和卒中这两大疾病为例说,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要把胸痛中心建设覆盖到区域内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教会基层医生学会心梗的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理,为进一步的救治创造条件。”如今,在郫都区域内,已有6家基层医院完成了胸痛单元建设。在“织网行动”中,卒中单元的建设也收效明显,过去遇到脑梗死患者,基层束手无策,而今,郫都区二医院、安德镇卫生院和犀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3家医疗机构都能开展溶栓治疗。“脑梗救治的时间窗仅有4.5小时,越早通过溶栓疏通血管越好,基层救治能力提升,对患者有百利而无一害。”刘广明说。

作为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正在筹划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教学基地,以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预计明年就可投入使用。副院长吴攀介绍说,“在此之前,我院每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经费仅有6.7万元。但去年我们已经达到58万多元,几乎是过去的9倍。我们力争在今年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

从“破壁行动”到“织网行动”,再到科研上的巨大变革与进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在高质量发展中给大众展示出一个丰满的立体架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群众满意的医院、放心的医院。”该院负责人说。洪观 杨林/文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供图

--> 2024-08-01 洪观 杨林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救治能力与效率提升的背后故事 1 1 成都日报 c136458.html 1 “破壁”之后 专科竟愈加强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