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举行的首次政治局会议,改革议题依然被置于核心位置。会议指出,“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并强调,“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改革成效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改革力度大不大,实践最有说服力。事实上,无论是着眼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的“温差”,还是以结果为导向检验改革成效,改革一定是可感可及的。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要求我们不搞“花架子”、狠下“真功夫”,以更细“颗粒度”抓好改革落实。
7月31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明确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
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织牢织密老百姓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从新型城镇化到医保、再到服务消费,一系列部署无一不关切千家万户。以更细“颗粒度”抓好改革落实,首先意味着为民服务、事无巨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如此,改革才能可感可及。
7月29日,十二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举行,提出“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坚定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强调“突出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7月30日,深圳举行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指出要“勇于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善于运用改革办法解决问题,以发展成果体现改革成效”;
8月1日,成都市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应对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和阵痛,会议要求“主动下深水、找办法”,并强调要“坚决办实事、稳预期,改善微观感受”……
从中央到地方,以改革为动力,是上下同欲的共识与行动。以更细“颗粒度”抓好改革落实,也意味着要以钉钉子精神,精准发力,突出问题导向,改革的办法才有用武之地;精确领会,把握改革重点,立足职能职责找准着力点、突破口;精细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一锤接着一锤、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确保党中央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前面是“深水区”甚至“无人区”,要啃的都是“硬骨头”。为人民改革、靠人民改革,让我们行动起来,以更细“颗粒度”抓好改革落实,既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也为今后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