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百花遇见金熊猫”文化沙龙在成都举行。
“百花”邂逅“金熊猫”,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电影界的代表精英和学术翘楚齐聚一堂,在充满成都茶馆特色的活动现场,品川茶、说熊猫、话影视,为金熊猫奖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谈品牌:
四川特色助推“金熊猫”走向国际
四川是中国大熊猫的故乡,栖息着近2000只大熊猫,占全球数量的80%以上,大熊猫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金熊猫奖是以大熊猫为符号,以影视为载体,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国际影视文化大奖。金熊猫奖每两年一届,永久落户四川,首届于2023年9月成功举办,将于2025年9月举办第二届。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金熊猫奖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电影评奖机制,它涵盖了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四大板块,持续办好的话一定会很有权威性、影响力。”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原副局长、中影股份原董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喇培康指出,在“金熊猫奖”不断提高、走向国际的过程中,需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四川文化的设计,还应把握好发展与稳定的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理事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任仲伦强调了一个好的电影节应具备人民性、群众性。任仲伦对金熊猫奖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大熊猫是四川的、中国的,但同时也是世界的,金熊猫奖现在是四川的,将来也一定是世界的。”
聊传播:
注重国际视野和原创性
作为新创的影视类奖项,金熊猫奖应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提出,“金熊猫奖可以通过与其他国际电影节合作,运用前沿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同时吸引国际媒体关注,以更好地体现其国际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兴东认为,金熊猫奖的设立提升了中国电影人的国际视野。在当前的电影节热潮中,王兴东倡导,应尊重并激发原创精神,让观众认识到编剧和原创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著名导演郭帆从电影新技术的角度出发,对“金熊猫奖”的未来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郭帆认为,电影是多元艺术形态的融合体,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模糊艺术边界,金熊猫奖的综合性可能将带来更多创新性的交流。郭帆还提议,奖项评选过程应增强互动性,鼓励与年轻观众间的直接交流和讨论,使每个奖项成为引发广泛思考与对话的平台。
话影视:
成都是艺术创作的“摇篮”
“花重锦官城,蓉城百花开”,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沙龙现场,与会嘉宾纷纷点赞成都的文化创作氛围。“‘金熊猫’在四川,‘百花’在成都,作为成都人,我特别开心,特别是能看到像郭帆、曹保平导演等这么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聚集在成都。”导演、编剧田羽生表示,成都除了影视发展活力四射外,音乐产业也底蕴深厚,“小时候我会听奥斯卡金曲的碟带,我觉得除了影片本身,电影音乐也是很好的文化推广渠道,我们可以考虑把电影音乐单独拎出来成为其中一个环节,给更多电影音乐人机会和舞台。”
演员张艺兴惊喜亮相活动现场,他表示,“今天是以演员的身份跟大家见面,很荣幸来到‘百花遇见金熊猫’文化沙龙的现场,希望未来有更多好的作品,能让我们的金熊猫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