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胜道 姜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既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又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扫除制度障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科学把握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型生产关系是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有别于从前的内容
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无法分割的内在机理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它会对解放生产力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它就会产生束缚或阻碍生产力的作用,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型生产关系是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有别于从前的内容,强调生产关系的创新和改革,包括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以及更具有创新性的生产组织方式等维度实现全方面变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口素质,释放人才红利,优化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配置,提升生产力,是摆在中国式现代化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同时改革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新质生产力问题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理论范畴,单一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实现新质生产力内生驱动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件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统筹软件、硬件资源和制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减少障碍。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
我们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教育体制、金融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关系管理机制与政策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必须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关系管理机制与政策体制。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形成多元、包容、鼓励个性与突破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充分发挥多元性的优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机会。在一个包容的社会中,我们能够追求真理,探索各种观点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启发。因此,我国要从多方面培育包容创新及创新人物的文化,比如,在媒体宣传方面,要切实做好新质生产力代表人物的舆论保护,宽容其性格与言行,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社会荣誉等。从文化导向上,要肯定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激发专业人才投身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兴趣等。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视人才、专注主业、重视研发。专业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革命性改变,必然要求从生产、管理和财务分配方式上进行变革,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与贡献,给予更充分的精神嘉奖和物质体现。对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职称晋升、人才称号、成果奖励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打破常规评审制度,给予他们特殊的人才绿色通道,否则,这类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就难以持续创新,甚至造成人才外流。因此,对新质生产力创造者的职称评审、人才称号、创新创业、成果奖励、户籍身份等各项配套服务提供快捷通道、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最大限度让新质生产力创造者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与认可,激发其创新创造的兴趣与动力。
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好的制度设计应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鼓励竞争、鼓励创新。在竞争中创新的成果是市场真正接受的新质生产力成果,在创新中竞争能够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一流人才全身心、高效率投入创新活动中,高效产出新质生产力成果。国家要从制度层面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在法律制度上要提高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成本。目前,我国科研优势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高校的横向交流与战略合作不够,基础研究意识与可持续研究合作意识淡薄,如何做好制度设计,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商业化研究统筹起来,将产学研用实现一体化,是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第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持。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投资者市场仍然不够成熟,资本的耐心不够、耐心的资本投入不够,一个行业一旦受到市场热捧,各路资本蜂拥而入,造成产能过剩、资本过剩、恶性竞争。因此,资本市场做好耐心资本培育,让资本陪伴新质生产力企业共同成长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要给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绿色通道,让他们融资、上市与再融资等更顺畅。发展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创投市场,中国有资本规模第二大的金融市场,有数量最多的活跃投资者,要面向全世界吸引优秀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到中国融资、上市。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现代生产方式的系统性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和各主体共同发力,不断变革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协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作者:干胜道,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勇,四川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