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08日

百花奖如何为成都影视产业持续赋能?

盛夏时节,百花绽放。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于8月2日至4日在成都举行。百花奖期间,多个重磅影视基金、项目现场宣布落地成都,为成都影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注入全国性互补资源。以百花奖为窗口,更多的人看到了成都丰沃的影视土壤。

盛会之后,需要系统地总结与梳理。百花奖如何持续发挥?城市与电影如何更好地携手并进?成都发展如何乘势而上?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影视产业……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首席访谈》,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评论员马玉宝专访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

城市与电影

“在新的发展时点更好携手并行、协同发展”

马玉宝:39年前,成都和百花奖第一次牵手。在这39年的跨度中,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电影也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新时代里城市和电影之间这种“携手并行、协同发展”的关系?

尹鸿:众所周知,电影在传播现代文明、现代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电影观众数量的增多,电影跟城市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回溯这39年的历程,会发现中国电影经过了一段起伏,而现在我们又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点。

比如,我们银幕数字化程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为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各方面越来越成熟,观众对中国文化、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也越来越认可。

进入新时代之后,大家可以更明显地发现,电影不仅仅是要有票房,或者单纯作为一个娱乐产品,当电影影响扩大、市场规模扩展之后,其实它就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所以对城市也是一样的,电影里表现的时间、空间、标志性的建筑场景、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方式……这些因素会把一个地方的烟火气和幸福感描摹出来、反映出来。

这些年,在全国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城市,基本上都出现过一些非常好的电影,这些电影与各个城市独有的魅力密不可分。大家觉得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要把城市的休闲性、创造性、幸福感传递给大家,电影就是很好的载体,它能够给成都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特质提供非常好的诠释。

马玉宝:从早年的《二十四城记》《好雨时节》,到近年来的《我的姐姐》《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人们总是能够在电影中感受到属于成都的韵味、气质与性格。您怎么理解这些影片中的成都性格?

尹鸿:与成都相关的电影作品很多。既有成都拍的电影,也有拍成都的电影。39年前的《红衣少女》就是成都出品的电影,它实际上很有成都风味,也代表着当时成都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在成都拍的电影不少,包括一些高票房电影。当然,成都电影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了。它不一定是取自于成都的题材,而是来自四面八方,这也表现了成都的开放和包容性。

产业与电影

“培育新质生产力 做好融合文章”

马玉宝:作为彼此赋能的双方,百花奖不但为成都带来了群星璀璨,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滋养成都影视产业的又一方沃土。成都近年来不仅作为电影的取景地,也作为电影的生产地和出品地。成都影视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

尹鸿:电影要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就要建设全球化、整合化的电影工业体系,这两者息息相关。 事实上,无论是四川还是成都,在影视制作上,都有很好的基础。位于成都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就是当时全国六大电影制作基地之一,出了很多好作品。在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应该说成都在培育民营或者是社会性的电影企业方面相对起步较晚,除了峨眉电影制片厂以外,缺乏一些社会资源参与的品牌影视企业。在目前发展的状态下,成都影视产业还是大有可为。

第一,成都的区域经济非常活跃,这为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第二,成都是一个有文化艺术气质的城市,大家走到街上去看一看,无论是锦里还是宽窄巷子,或者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有设计感的城市,它是有艺术品位和艺术气质的。无论是从城市的界面看,还是各类高校的影视相关专业,都能够发现,这里不缺创意人才。第三,成都是一个全国的电影票仓。它一直是全国城市当中的电影票房排行榜能够进前五、前六这样的一个城市,实际上它有非常好的市场基础。从这几方面看,都足以让成都好好去发展电影产业。

从具体的举措上看,更多的还是需要一些产业政策去扶持,去激发市场的活跃度,让更多的市场资源能够加入电影创作、生产、放映、传播当中来。从全国来看,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借助市场化的力量从低谷走向了今天的繁荣。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中国是一个世界电影大国。这个过程是深化改革带来的结果。所以成都还是要继续活跃市场要素,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政策。我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成都一定会成为全国的电影重镇。

马玉宝:提到电影产业,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就是“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每个城市必须完成的课题。作为“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前沿阵地之一,影视产业发展史上多次重要转型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影视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在此方面,成都可以如何去做?

尹鸿: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比如说像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来提高电影的生产效率,降低电影的生产成本。在电影的生产过程当中,以提质增效来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一些现代科技产业的支持。据我所知,成都有很好的科技基础,游戏动漫、后期特效等相关企业众多,从上下游产业协同的角度来说,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认为还是要利用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来带动城市旅游、时尚、会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电影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业,“雨点”是直接经济价值,“雷声”是影响力价值。电影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就是充分去利用这个“雷声”,把这个影响力的价值放大、做足,这就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通过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电影对很多行业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一个小镇、一个品牌、一家企业,或者一条旅游线路……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从这个外延延伸,电影对全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包括城市幸福感,都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成都的一些特质,比如美景、川菜、大熊猫等,都能够非常好地跟电影结合在一起。所以我有时候会在想,不一定都是成都产的电影,包括全国的电影甚至全球的电影,都可以到成都来拍摄,跟城市文化、消费场景、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去深度地结合、绑定,进而达到创新。

未来与电影

“抓住新机遇 迈上新台阶”

马玉宝:包括这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内,成都也举办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盛会,包括去年的成都大运会、今年的成都世园会等。在您看来,百花奖,能够给成都带来哪些机遇?

尹鸿:百花奖会再次推动电影的活跃度。这次百花奖,可以看到成都这座城市和成都市民在很多方面对电影的热情。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在成都交流对未来电影发展、电影创作生产、电影与文化关系的新观点新看法,这也会调动本地的各种资源各种力量来关注电影,让每一个市场主体和创作者都能够找到跟电影的结合之处。

马玉宝:当前,全国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城市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如何从电影中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秉持?

尹鸿:其实就是让人民得到实际感受,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美好”不仅仅是要满足一些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是一种精神认同。电影的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共同话题、共同社会情绪和社会关注,这种共同性其实是幸福感非常重要的来源。

当然,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电影,人们还可以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沟通。跟李白、屈原等古人展开情感沟通。跨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这就是电影的神奇、文化的魅力。

比如说大家看《长安三万里》,会有台上台下、银幕内外观众与角色一起背诵唐诗的场景,这种连接是很动人的。成都也是一座诗城,有很多伟大的诗人,仅仅在诗词上,就有杜甫、苏轼、陆游等有名的诗人描绘过成都。希望成都作为一个美好的电影之城,能够为全国观众创作出更多美好的电影,让全国各地的人能够喜欢“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 2024-08-08 马玉宝 1 1 成都日报 c136791.html 1 百花奖如何为成都影视产业持续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