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09日

如何让瞪羚独角兽企业“高跳快跑”?

精彩观点

1瞪羚企业规模已经成为反应地区创新能力强弱、经济质态优劣的重要标志。

2我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硬核科技”成为引领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3“瞪羚”“独角兽”企业要依托国内庞大市场和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关键领域重大突破。

编者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听到关于创新与投资的发言,总书记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清单”则是改革的动力。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如何认识瞪羚、独角兽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我国瞪羚、独角兽企业当前面临哪些挑战?成都如何助力瞪羚、独角兽企业跑出加速度?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童晶。

成长快 创新强 衡量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锦观智库: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均指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我们如何认识两者在经济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童晶: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这一背景下,以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无疑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功能作用。

“规模不大、专业领域新、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是瞪羚企业的鲜明特征。这类企业已跨过创业死亡谷、进入高速成长期,能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或全新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我国认定瞪羚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且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估值一般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这类企业犹如非洲草原上具有极强奔跑和跳跃能力的群居动物瞪羚一样,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跑得快、跳得高,被普遍认为极具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潜质。瞪羚企业规模已经成为反映地区创新能力强弱、经济质态优劣的重要标志。

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少部分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作为高成长企业和潜在行业龙头,不仅是优质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其商业模式更是很难被复制,更被认为是下一个世界500强的种子选手。

我认为,一个区域的瞪羚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独角兽企业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市场主体。

估值高 赛道热 将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锦观智库: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创新能力。“硬核科技”成为引领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将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大动能。这些企业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困境?

童晶:从瞪羚企业来看,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瞪羚企业数量超过35000家,分布在全国32个省(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山东)、涉92个行业大类。呈现如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行业分布广泛、数量持续增长等发展态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9577家,占比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170家,占比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2996家,占比12%。同时,瞪羚企业群体中,92.2%为高新技术企业,七成瞪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5.0%以上,平均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8.5%,科技活动人员占比32.7%。

尽管瞪羚企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难题,如‌海外市场布局受阻、‌技术创新难度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效率有待提高等。

从独角兽企业来看,2023年全球共有145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有703家(第一)、中国有340家(第二),中国新增了56家独角兽企业,其中进入全球独角兽排行前十位有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希音)和微众银行4家企业,这些企业推动了新技术的爆发式增长。

从行业分析,我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其中大模型、量子科技、空天科技、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前沿新兴赛道独角兽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全球AI独角兽企业234家,美国AI独角兽企业120家,中国AI独角兽企业有71家。从空间分布看,中国独角兽企业覆盖47个城市,超六成集聚在发达的“北上深广杭”地区,尤其北京以114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优势位居全国首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超大城市群集聚了316家独角兽企业;以成渝地区为代表的西南部地区,以武汉、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共培育出44家独角兽企业。

另外,从估值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电子商务领域独角兽企业的平均估值分列前三,分别为67.6 亿美元、65.7亿美元、61.9亿美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独角兽企业呈现融资频繁、单笔融资额较大的特点,其中前沿硬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融资能力强劲,大模型、芯片等风口赛道热度最高。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成长企业存活生态发生的变化。一是创新创业生态的变化,二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三是受各类技术问题的影响等。

跑得快 跳得高 需要政府企业双向发力助力

锦观智库:近年来,成都在推进瞪羚、独角兽企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成都如何因地制宜,让“瞪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让“独角兽”更多涌现、更快成长?

童晶:成都市‌一直将新经济企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构建了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及需求,‌提供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培育的瞪羚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64家,当年新增的50家瞪羚企业中成都占40家。这些企业在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上具有较强优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例如,‌成都贝施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义齿材料、‌种植体及数字化口腔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研发的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瞪羚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推动成都市及四川省的经济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成都拥有9家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别是医联、茶百道、新潮传媒、准时达、威斯克生物、鲜生活冷链、书亦烧仙草、Fiture、驹马物流。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成都作为西部创新中心的地位,‌也展示了成都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成都通过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在此落户和发展,‌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孵化地。

对于下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双向发力。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营造良好的培育政策环境。加强科技与财税、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等政策的协同,开展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加大对两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给予企业在技术研发、基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倾斜支持,推荐瞪羚企业参与国家、省重大项目的政府采购。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产业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技术交叉融合创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抢占产业竞争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

三是强化要素支撑能力。积极发挥省市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对瞪羚企业的培育示范作用,通过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促进瞪羚企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先支持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人才承担省级人才计划和培训计划,在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培育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从企业角度分析:面对新形势新政策,“瞪羚”“独角兽”企业要依托国内庞大市场和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关键领域重大突破,在商业模式、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跑得更快、更快成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 2024-08-09 1 1 成都日报 c136851.html 1 如何让瞪羚独角兽企业“高跳快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