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10日

花钱买卡停不下来一些青少年陷“集卡成瘾”?

近期,以“小马宝莉卡”为代表的卡牌受到青少年热捧。这些卡牌以“开盲盒”的方式获得,不少学生频繁购买,甚至短期花费数千元。是什么导致未成年人沉迷“集卡”?“集卡成瘾”如何破解?记者进行了调查。

青少年迷上“集卡”

动辄花费数千元

最近,家长梁坤(化名)很闹心——就读于天津市某中学的孩子梁杰(化名)迷上了“集卡”,每周都会购买,压岁钱、零花钱全部拿去买卡,已花费数千元。

梁杰购买的卡牌又称集换式卡牌,上面印有小马宝莉、奥特曼、蛋仔派对等热门IP,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单包价格几元至几十元不等,一般30包一盒。

在天津市南开区某文具店,记者看到一列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成盒卡牌,不时有中小学生走进店里询问、购买。“这是新出的一套‘小马宝莉卡’,目前最畅销,一盒30包60元。”文具店负责人周先生说。

记者走访了解到,多个学校周边的商超、文具店、便利店等场所卡牌生意火热。有商家表示,不少学生一次购买几盒,花费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经常是同一批孩子一周来好几次,念叨着想抽‘彩虹卡’(稀有卡)。”周先生说。

青少年“集卡”不只发生于线下。记者了解到,很多孩子通过社交媒体加入了卡牌交流群。某线上卡牌交流社群的管理员说,几百人的群里约70%是中小学生,群里经常发布拆卡直播预告。

为了抽中某张卡,12岁的马萧(化名)用爷爷的手机看直播,几天下来花费5000多元。马萧身边有不少同学也在直播间购卡、看拆卡。

花样繁多

谁在助推“买买买”?

“集卡”持续风靡校内外,令许多中小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买买买”的背后有怎样的“套路”?

——盲盒机制,成瘾性强。不少学生表示,“集卡”与开盲盒体验相似,拆包之前不知道会抽出什么样的卡,拆卡前的未知感和获得心仪卡牌的惊喜感让人“上头”。“有时候为了抽到想要的那张卡,就会反复购买。”一名学生说。

——种类多样,层出不穷。记者注意到,当季流行的卡牌基本都推出了不同系列,且每一等级都有不同的稀有卡,有学生坦言“想要集全就得一直买”。好不容易凑齐了某一系列的卡牌,商家又会推出新的卡牌系列,不少学生直呼“不断出新卡、稀有卡,根本集不完”。

——鼓吹炒作稀有卡牌。目前,市面上有些机构收费鉴卡,有的稀有卡牌价格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炒热市场。

——社交属性,日常交流“硬通货”。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教学主任尤艳注意到,班上的孩子经常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讨论卡牌,拥有稀缺卡的孩子会受到其他孩子的羡慕甚至崇拜,孩子们还会互相赠送卡牌让关系更“铁”。

——销售环节存在漏洞。《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有明确规定,记者注意到,无论线上直播间还是线下店铺,未成年人买卡都“畅通无阻”。不少线下商家不以为意,表示“不查,给钱就卖”,直播间虽有相关提示但下单时并无核实身份信息的要求。

加强市场规范

引导理性消费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等,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按照《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专家认为,目前卡牌生产商、销售商制定并使用的销售手段具有诱导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助推孩子沉迷其中,“集卡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容易形成虚荣攀比心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建议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对售卖卡牌及其炒作行为进行规范。尤其是加强对学校附近区域商家的管理,增加检查频次。”天津世川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晗说。

教育界人士认为,从此前的“网游成瘾”到现在的“集卡成瘾”,背后暴露出一个共性问题: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应加强研究出现的新现象、新苗头并及时规范。“可以借助实践活动,通过家校联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集卡成瘾’现象加以遏制。”据新华社

--> 2024-08-10 新华社 1 1 成都日报 c136905.html 1 花钱买卡停不下来一些青少年陷“集卡成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