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13日

“华晶”曾经耀春熙

2024年是春熙路开街100年。春意融融、熙来攘往——作为成都第一条以“路”命名的现代化街道,它开了成都多种商业模式的先河,开启了成都商业繁盛之路……

□温月

大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出生的成都人,都知道春熙路北段孙中山铜像左侧的那家瓷器店,别看它高仅两层,灰瓦屋顶,青砖墙体,貌不惊人。然而店里陈设和销售的各种瓷器,却是玲珑剔透、琳琅满目,与其简朴的外观形成强烈的反差。它就是成都日用杂品公司所属的“华晶瓷器店”,堪称老成都的特色名店。当年,它不仅是成都唯一的瓷器专营商店,而且还是1937年就在春熙路上“瓷彩熠熠”的“老字号”。1956年公私合营,收在成都日杂公司“麾下”,从此转变身份,成了国营商店。

“华晶”或许太过文雅,不太适合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转变身份后,竟改了一个直白得近乎土气的名称——春熙路瓷器商店。然而,许多“老成都”仍喜其旧名,不改其称。

时值计划经济年代,按规定,百货公司只能销售玻璃器皿,陶器与瓷器则由日杂公司经营,典型的“龙门阵大家摆,生意各做各”。作为瓷器专营店,在“只此一家”的优势下,“华晶”自然是生意兴隆,顾客盈门。1980年11月,公司零售科为美化店堂,曾专门抽调我为瓷器商店绘制装饰画,在这里工作了近一个月,“华晶瓷器”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面积500平方米的两层店堂里,全木的陈设柜古色古香、镶木的货品柜时尚新潮。这边是陈设瓷的园地:雕塑瓷品气韵生动、名人画盘形象逼真、山水画屏素洁高雅、仿古花瓶高大遒劲。还有做工精致、规格不一的花盆花缽和花缸,虽未栽花,却令人眼花。那边是日用瓷的天地:吃饭用的碗、盛菜用的盘、啜酒用的盅、调羹用的匙、沏茶用的壶、饮水用的杯……分为餐具和茶具两大系列,或单独成件,或组合配套,林林总总,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其“用餐之佳品,饮茶之妙具”的“不凡”身份。流连在这冰清玉洁的“华晶世界”,我的感觉是绝少商业气息,却更多文化氛围,博物馆乎?艺术馆乎?那满楼庭的儒雅与华贵,直把人浸入一种浓郁的艺术享受之中,很难想象它不过是一家日用杂品商店。正因为如此,对于“华晶瓷器”与成都古籍书店左依右傍孙中山先生铜像而为邻,我曾感受强烈:物质与精神的两个世界,竟同样是古意盎然、雅韵悠长,使得那商业气息浓郁的春熙路也有了另一番情致。

在中国商业设施普遍简陋的时代,华晶的“奢华”无疑使生活朴素的人们眼前一亮。在许多“老成都”的眼里,当年的“华晶”不啻春熙路一景。柬埔寨公主登门购物、尼泊尔王后莅临参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华晶瓷器商店一直是成都市宾馆餐厅、饭店酒楼、机关团体和市民百姓采买各类瓷器,尤其是中高档瓷器的主要去处。旺盛的人气、红火的销售,构筑起华晶历史的“巅峰”。

1980年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刷着春熙路商圈。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商店小商铺纷纷“美容”,重塑形象,厚重的历史痕迹日渐消淡。“华晶”也被日杂公司耗资百万,脱去“青衣”,穿上华服,改造成了飞檐翘角、金瓦覆顶、瓷砖饰身的时尚建筑,并改名“中山商场”,既卖瓷器,也卖日杂、百货、电器与眼镜,甚至还卖电子琴。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口号下,经销的商品杂了,可本身的特色却淡了。直至1992年,才又以“春熙瓷楼”的名义,主营高档中西餐具、宾馆用瓷、陈设瓷和特艺瓷,回归瓷器专营的本原。

然而遗憾的是,春熙瓷楼在春熙路短暂“闪亮”,经营方向即发生巨变。一个台湾老板接下了商店,搬走了销售的瓷器,运来了使用的餐具,在原址开起了名曰“巴客船”的快餐店,还夸张地弄来一辆北京吉普从餐店二楼破墙而出,伸露车头“打望”街畔,标新立异招揽食客!瓷器店变吃食店,“华晶”从此黯然无光。2003年,政府打造春熙路商圈,“巴客船”随之离去,商店建筑亦被拆除,华晶的最后一点痕迹泯灭不存。

今天,百年春熙路依然繁华,中山先生铜像仍旧矗立,而“华晶瓷器”却只留在历史的典籍里、人们的记忆中了。

--> 2024-08-13 温月 1 1 成都日报 c137028.html 1 “华晶”曾经耀春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