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15日

中国科幻出海的新创造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埃及首映礼在吉萨省举办 图据新华社

当地时间2024年8月8日至12日,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还颁发了被视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

在2024年雨果奖的最终入围名单中,中国科幻作家入围了9个重要奖项。其中何夕的《人生不相见》与王晋康的《水星播种》入围“最佳长中篇小说”;顾适的《〈2181序曲〉再版导言》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韩松《没有答案的航程》和宝树的《美食三品》入围“最佳短篇小说”。虽然最终未能斩获奖项,但他们在科幻领域的成就依然有目共睹。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因去年在成都召开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而刷新了对中国科幻认识的人,显然还有很多。这些印象像一颗颗种子,在热爱科幻的人们心里发芽、萌生,漂洋过海。中国科幻中不仅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还传递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价值观。当这些作品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映照的是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盛。

中国科幻正在加速“文化出海”,愈发深刻地融入世界科幻版图,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幻的新创造,正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科幻文学中

的东方想象

1904年,晚清小说家荒江钓叟在写下以移民月球为主题的中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时一定想不到,120年后,嫦娥六号启航,中国人已开启月球背面的采样之旅。

晚清时期,科幻随西方科学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科幻文学,曾被国人作为科技强国梦的寄托,鲁迅就曾在《月界旅行·辩言》中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在中国科幻文学起步阶段,尽管模仿和追赶是创作的关键词,但依然阻挡不了中国科幻灿烂的想象力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光芒。那些率先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成为中国科幻向世界范围内突进的单兵,例如在1930年创作《猫城记》的老舍先生、1957年发表《火星建设者》的郑文光。

真正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幻迷们认识到中国科幻文学中的东方想象,还得是从《科幻世界》杂志“出道”的《三体》。用《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任何一个科幻作家会采用刘慈欣那样‘非商业’的方法去创作科幻小说,但刘慈欣正是用了这样的方法,《三体》才像一个集束炸弹一样,为中国科幻炸开了一条路。”

2014年,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将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第一部翻译成英语出版,《三体》时代就此来临;次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之后,一系列的海外传播逐渐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让中国科幻小说的出海,逐渐从“单兵”转变为“规模化”。

继《三体》之后,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又在《科幻世界》的助推下陆续走向海外,中国科幻作家陈楸帆、郝景芳等人的作品也逐渐被海外科幻迷所熟知。

在线杂志《连线》还列出了一份“每个人都应阅读的最佳中国科幻小说”榜单,陈楸帆的《荒潮》、刘宇昆翻译和主编的中国当代科幻选集《碎星星》等都榜上有名。

科幻,对于中国而言本是舶来品,但如今已到了大量中国科幻小说扬帆出海的时代。

“想象力”如何变“生产力”

不久前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而2016年首次统计时,这一数字仅为100亿元,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科幻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基础和增长潜力。

近年来,以《三体》《流浪地球》破圈出海为代表,科幻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不断上升,中国科幻出海的产品形态愈发多元化,从传统的纸媒科幻文学拓展至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多个业态。其中,科幻影视和科幻游戏在海外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奈飞版《三体》的上线,标志着中国科幻IP首次登上国外主流的流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科幻的国际影响力;《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将科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受到全球玩家的喜爱。

“我们正在进入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千亿的体量还非常小,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大有可为。”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表示,社会对科幻产业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将涌现出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作品、更新的业态。

在成都土生土长的八光分文化,一直致力于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是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先行者之一。以《银河边缘》为例,作为八光分在2018年就与美国凤凰出版社开启合作的一个项目,每一辑内容中,引进翻译的科幻小说和中文原创科幻作品各占一半,开启了中文—外文科幻小说的双向出版和输出。这种新颖的合作模式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国际上也不多见。海漄荣获“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的《时空画师》,就是刊登在这个系列的第9辑上。

在八光分文化CEO杨枫看来,经过几代科幻人的努力,成都已成为国内培育和生产科幻内容的重镇。“希望未来成都科幻产业能紧紧依托优质的科幻内容,打通上下游的关系,让‘科幻+’成为聚合跨界的‘黏合剂’,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科幻行业,不断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

成都市郫都区科创新城科幻大道旁,总面积千余亩的世界科幻公园中央,坐落着“星云”造型的成都科幻馆。自今年1月底正式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公众超25万人次,成为市民参与科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创、科幻、科普融合,促进科幻文化融入城市文化。”郫都区科协主席白云介绍,郫都区制定“科幻产业中心十年行动计划”,聚焦科幻IP运营、科幻影视等“科幻+产业”,签约引进一批重大科幻产业项目和科幻机构,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科幻企业50家,泛科幻产业规模近40亿元。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刘慈欣曾如此形容科技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变。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幻因科学而生,以想象力为帆,当“科幻”加上“产业”,又将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

广泛地与世界科幻对话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的《“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中提到,近八成海外受访者在看完电视剧《三体》后想了解中国,最想了解的是“中国的文化旅游”和“中国历史”;约半数海外受访者表示阅读中国科幻作品后,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对中国相关发展的良好印象。这说明中国科幻出海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

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文学在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之后,通过“文化出海”正在世界上建立起独立地位,“刘慈欣的《三体》获国际大奖,被奈飞投入巨资改编,以及《流浪地球》创下骄人票房,还有成都去年举办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中国科幻连续入围等,都是这种地位的很好说明。我想立足本土经验,同时对未来中国科幻的发展保持一种开放式态度显得尤为关键。”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进一步认为,这种“本土经验”应该是带有中国独特文化基因的、对于世界能够产生一定冲击力的文学表达,“一方面,要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当下社会中,去捕捉各领域的生产生活图景中超越现实和闪耀未来光辉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广泛地与世界科幻对话,去努力汲取先进的创造性,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更多灵感源泉。”

“中国科幻迎来今天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既吸收了世界文化的优秀营养,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吴岩表示。3个月前,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典礼上,发布了《故山松月:中国式科幻的故园新梦》一书,收录了56位华语科幻作家以故乡和乡愁为主题创作的科幻作品。“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主编石以介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浓郁的家园情结,这是有别于西方科幻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故山松月”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和创造的自觉。“我期待,终有一日我们可能会在火星上举办中国科幻又一套新书的首发式。那个时候,参加首发式的人们会遥望着地球说,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就是那些书写者、远行者和创造者的‘故山’。”

--> 2024-08-15 1 1 成都日报 c137125.html 1 中国科幻出海的新创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