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15日

著名科幻作家肯·麦克劳德:

以更广阔的视野 来看待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

科幻公园一隅 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人物简介:肯·麦克劳德,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主宾作家,英国著名科幻作家。曾多次荣获英国科幻作家协会奖和普罗米修斯奖,他曾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深度参与多个论坛,与中国的科幻作家、科幻机构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友好的关系。在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科幻迷和科幻作家,能分享一些与中国科幻或者中国科幻迷之间的故事吗?

肯·麦克劳德:我是在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的时候与中国科幻结缘。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邀请,我和妻子在中国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当时,我们遇到了许多科幻作家和学者,到场的众多科幻迷也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对于科幻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因为语言沟通的原因,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是我们的志愿者翻译。但我没想到,她竟然也是一个“科幻专家”。她告诉我,她自己就是科幻迷,她就读的大学里就有一个有上百名成员的科幻社团,让我很受震撼,原来中国的年轻人群体中有这么好的科幻氛围。

去年,我受邀参加了成都的世界科幻大会,那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经历。我的朋友尼古拉斯·怀特和我负责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展位,人们来到展位前热切地索取着关于格拉斯哥的所有传单和卡片,成百上千的粉丝和参观者希望与我们合影留念。正如我在关于成都的博客文章中所说:“成千上万的人穿过了会场,有一日游的小学班级、来自各方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家庭,但他们绝不是为了寻求浅层的快乐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科技而来。”我还记得,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展位对面的书摊前,从早到晚都有手里拿着书籍、排起长队的顾客。讨论会的座位不够多,人们就站着旁听,他们挤在门口,求知若渴用手机记录。

记者:近年来,《三体》等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您如何看待科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它如何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肯·麦克劳德:的确,我自己也是《三体》的粉丝。阅读《三体》并观看其改编的影视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主要看了奈飞的版本,这一版本在忠于原著基础之上,将部分情节从中国转移到了英国。我在观看中发现,它在某些方面非常类似于传统英语“硬科幻”,同时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让人意犹未尽。

在我看来,来自中国的科幻作品不仅想象力丰富,还深度地反映了全球正在发生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以及在此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经历。这些作品能够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够以全球化的视角来激发西方科幻文学不断创新。

《三体》及其改编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幻文学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描绘与想象未来的故事讲述方式。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科幻领域的内容,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

记者:您参与了多次科幻大会,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届?您对世界科幻的变化有什么观察和期待吗?

肯·麦克劳德:1995年,我第一次在格拉斯哥参加世界科幻大会。对于长期生活在英国的人来说,能够见到并聆听北美作家的不同见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正是北美的许多著名作家对英国科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看来,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是一场国际交流的盛会,我在大会竞标、活动和房间聚会中,感受来自西欧和北欧粉丝的热情,也欣喜于与来自俄罗斯以及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粉丝的相遇。

我想,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是一场开端,从那以后,不仅在世界级别的科幻大会上能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爱好者,即使是在较小的国家和地区性大会上,我们也能与来自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粉丝和作家相遇、交流。

记者: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科幻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您所见,今天中国的科幻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样戏剧化的变化看上去也很科幻。您觉得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肯·麦克劳德:我受邀参加《科幻与未来科学》沙龙时,加入了一个由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参与者发起的微信群。我想中国的科幻场景之所以繁荣,是因为有科幻粉丝“为爱发电”,有像范张、贾梨园和严锋教授这样的教育者深耕学术,有广大作家坚持创作。

我曾在2019年的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议上提出:“中国坦率地谈到了在科学技术以及科幻领域继续发展的需求,以及‘科幻产业’对中国的重要性。”这里所强调的“科幻产业”的重要性远不止于由它启发的书籍、电影、在线游戏等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成功。更指科幻小说是一个很好的推广科学兴趣的方式,科幻文学作品促进了对科学和社会两方面的批判性反思。

--> 2024-08-15 著名科幻作家肯·麦克劳德: 1 1 成都日报 c137127.html 1 以更广阔的视野 来看待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