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人口超2100万、服务380多万市场主体、600多公里轨道交通顺畅穿梭……在连日的极端天气“烤”验下,成都各类基础设施如何保持平稳运行?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她有哪些感知“器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可以给出答案。
发挥数据融合与共享能力
动态监测联动处置
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立体交通,在“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系统里,成都的路灯、井盖、消防栓、共享单车都拥有“身份档案”,城市运行的实时指标,勾勒出超大都市每时每刻的“生命体征”和“鲜活呼吸”,23个区(市)县各类突发状况得以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并处置,一网管全城。
7月10日,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同兴村14组因暴雨山体滑坡造成道路堵塞。城市感知体系监测出事件信息后,及时派发工单。龙泉驿区立即进行疏导,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了过往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
“一旦遇强降雨,依托防汛指挥系统,可实时监测全市274处河道、244个水库、126处隧道、130个城市内涝监测点位的信息,及时为各区(市)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预警。”市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值守调度处负责人郑文波告诉记者,该系统已共享至应急、消防等部门,同步掌握汛情信息,辅助应急救援力量利用,将防汛工作做在“猛兽”来临之前。
曾经,成都的城市治理以“人力”为核心;而今,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成为全新的“运算法则”。各个部门的管理要素和数据资源都汇聚到了一起,从而实现“一家的数据大家都能共享使用,一家的事情大家都来帮着干”。
于无声处显温情
让市民对管理“无感”
超大城市的善治之境,应该让市民对管理“无感”,而对城市的美好生活、舒适度、安心度“有感”。
对管理“无感”的背后,是“城市啄木鸟”的精准捕捉研判,是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是成都各级党委政府为市民解决困难的决心。8月4日,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行车通过锦江区机场路东延线洗瓦堰桥时摇晃感明显,希望部门对该路段桥梁进行排查。“城市啄木鸟”将其列入城市运行重要问题线索督促办理。8月5日,城管部门紧急核实,市道桥监管服务中心已对跨府南河锦江大桥进行检测,系车辆集中堵停桥梁产生的共振现象,没有安全隐患。
高温橙色预警接连发布,在“一网统管”的支撑下,热门景点大客流保障,如今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常态。8月2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景区实时客流/瞬时最大承载量(万人)为2.6924/2.8300,(≥95%),达到景区大客流告警(首次)触发条件,依托智慧蓉城运行平台,实时监测熊猫基地及周边人口热力及交通运力情况,及时调度附近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参与游客疏运工作,熊猫基地景区也设置了遮阳篷引导入园游客避暑纳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