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军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需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当前,成都正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秉承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使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建设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大背景下,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一馆一策”
持续提升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阵地服务水平
2020年,成都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成都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了基层阵地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为切实解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监管难题,成都通过“文旅e管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大数据动态管理。如今,“文旅e管家”已实现对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大数据动态监管,每季度分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监测数据并进行全市通报。定期评估定级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常态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则确保了公服资金能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区域联动同城发展也探出了新路径。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成都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用,主动与其他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合作机制。近年来,成都先后与重庆及省内各市州共同举办中国诗歌节、“成渝地·巴蜀情”成渝地区文旅公共服务采购大会等活动。成都图书馆与四川省图书馆还联合推出了“同城融合服务系统”,实现了读者互认、通借通还和馆际业务协调等互联融合,实现了环成都经济圈公共图书馆同城化服务。
按照“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的设想,成都正推进市、县两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现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品质化、智慧化、社会化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均衡协调和社会多元参与的高质量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3年,成都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万余场,参与群众1810万余人次。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施“一馆一策”改革,提升阵地服务水平。连续举办4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有力推动了相关的社会化发展。
“跳起摸高”
分阶段推进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
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与成都统筹综合运用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密不可分。成都市先后编制了《成都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暨2025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国家22项和四川省45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成都实际进一步拓展完善,制定了78项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在全市范围开展示范点建设评选推动“两项试点”建设,全市共建成三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57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428个。
为推进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都酝酿已久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这是按照“跳起摸高”原则制定的“成都标准”,这是成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继成功创建国家示范区和“两项试点”后的又一次跨越,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实施意见》提出了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建成全国领先、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互联互通、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保障有力,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按照“跳起摸高”的原则,配套制定了《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国家标准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和提高,明确了成都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服务项目和内容、经费人员保障3大方面21项78个指标内容,对市、县、乡三级政府应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
努力形成“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模式
为全面提升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寻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真需求,努力形成“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模式,成都市创新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成都市文化馆根据体验师的愿望和特长,分批安排其针对全市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行体验,并且通过体验师撰写的《体验报告》梳理出39个反馈问题,项目执行人直面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调整,确保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更具参与性,更有吸引力,更对群众的胃口。“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项目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寻出了一条吸纳群众“发声”的创新捷径。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平均年龄创新低。年轻人的参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受益对象为老年人的固有模式,新鲜的血液、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想,相信通过这些年轻思维的注入和浸透,将来能够打造出更多理念创新、模式便捷,深受多类人群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体验师年轻化,把握年轻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是全面提升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路径。
二是各行各业齐聚集,覆盖人群广。体验师招募吸引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包括刊物编辑、企业负责人、在校大学生、工程总监理等,他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者和享受者,代表多类群众提出文化需求,有效地架起了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桥梁,同时也为推动全市文化志愿服务有效、精准、共享发展,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
三是按需体验更精准,有备而来提升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们在体验项目之前都能主动做到深入了解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熟读体验项目资料,抓住项目特色,观察实施细节,采访受益群众,融入个人见解,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详细、专业的信息反馈,形成精准的“体验报告”,让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等多方面改善提升,以此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优化品质、提升效能。
(作者系成都社科院历史与文化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