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8月21日

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王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潜力地区与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对接协调,创新飞地经济、托管运营等产业合作模式,健全产值指标等利益共享机制。作为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工作部署,更是健全产业跨区域新布局激励机制,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发力点。

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是区域增长的动力源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仍然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空间治理体系,以合理分工和优化发展的方式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才能进一步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区域协调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二者是“点—面”的关系。其中,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空间形态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集聚了更多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重大新兴产业,能够汇聚更多的人口与各类生产要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群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区域尤其是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区域增长动力源。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要有效集聚各类要素,围绕配套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等内容,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继续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都市圈建设,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的功能疏解、产业扩散、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等,完善区域空间布局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强化都市圈的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决定》强调“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指明了当前资源要素跨行政边界流动的空间维度和合作形式。其中,中心城市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薪酬待遇,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产出与优质公共服务,对个人或企业均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而都市圈则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促进中心城市更容易突破行政边界、资源要素率先进行自由流动,形成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加强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相对合理的城市体系格局。因此,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重要的空间单元,能够强化城市群的“核心”作用,放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形成错落有致的区域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政策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我国都市圈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空间格局。部分省市相继出台相关规划文件,为都市圈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加速了要素资源在城市间的流通和跨行政区域合作。例如,2023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旨在通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提升产业集群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促进各都市圈内城市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的整体竞争力。

近几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由谋篇布局迅速进入整体成势、见效跨越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经济总体实力、协同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宜居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进入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期。与其他都市圈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涵盖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使得其建设发展不能进行简单化疏解功能、减量增效,而是更强调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双核”协同带动功能,注重体现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通过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要路径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效应,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第一,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都市圈经济发展韧性。一是提高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空间格局,带动成渝周边城市的创新及发展。二是加强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充分利用地方组合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促进城市间相似的产业或企业能够在特定的空间上发展壮大。三是跳出成渝看成渝,提升城市群内合作效率,大力推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的跨区域流动,以此提高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韧性。

第二,提高首位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协同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一是大力提高成渝两个首位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整体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解决中位位序城市缺失的问题。二是不断提高成渝及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性,以成都东部全面建设为支点,打造产业协同先行示范区,同时完善成渝城市群内部的交通网络和道路运输等建设。三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契机和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跨行政区域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成渝之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三,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提升中心城市的产业层次。一是聚焦成渝核心功能定位,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构建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格局。二是充分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项国家战略带来的巨大红利,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逐步推进适宜的、对环境友好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三是围绕成渝中心城区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在发展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机遇,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

第四,建立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规避内部城市的虹吸效应。一是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跨区域发展机制。二是善于利用邻近城市带来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城市群内空间成本节约带来的品牌与广告效应,努力缩小各个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和虹吸效应,提升城市间资源流通和合作效率,避免过度依赖成渝等中心城市。三是建立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监管机制,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都市圈建设项目,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成渝城市群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

(作者系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 2024-08-21 1 1 成都日报 c137389.html 1 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