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无疑是体育大年。
汤尤杯、欧洲杯、美洲杯、温网、巴黎奥运会……那些激动人心的画面还历历在目,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又将于9月开赛,中国“金花”郑钦文将领衔中国军团,和国际顶尖球员们一较高下。
体育电影近年在市场中成为创作热点,其展现的独特魅力,带动的观影热潮,在体育大年也迎来大爆发。《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包揽了2024年上半年(1-6月)全国电影总票房前两名,两部影片都有着体育的励志内核,前者关注拳击运动,后者以赛车为背景,既让大家看到了体育的热血向上,也让观众在镜头中感受到了改变的力量。眼下热映的电影暑期档也有《冲·撞》《我,就是风!》《金腰带》《踢出个未来》等多部体育电影陆续登场,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推出了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组织、吸引更多社会机构和个人创作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当下中国体育变迁发展涌现出了非常多元的体育故事,这些体育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不仅影响着国人,也同样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我们如何通过体育电影这一“大流量”更好地讲好体育故事,传播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看来,“体育题材中的竞争、命运、悬念包裹着纯粹的真善美,是很纯粹的,这样的题材只要抓住了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就有新突破。”
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集合体
体育电影风格各异,多姿多彩。在《女篮5号》里,我们被带入一个充满汗水与梦想的篮球世界;《女跳水队员》如春燕展翅般从高台上翩然跳下,其姿态既有曼妙也有刚劲,令人赏心悦目;《沙鸥》和《夺冠》刻画了中国女排的风雨与共、永不言弃;还有《激战》中拳拳到肉的拳王争霸、《破风》中血脉偾张的自行车竞技,《超越》里全速奔跑的身影……都为我们展现了体育的高光时刻。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宋方金阐述了体育与体育电影之间的关系:“体育是武,体育电影是文,一武一文张弛有道”,“体育电影起承转合的表达,有一种天然魅力”。
体育电影大多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件,看了开头即知结尾的电影,为何仍能催发一捧热泪?答案也许就是被述说了无数遍的体育的魅力——成功有时,失败更常;软弱有时,信念恒久。在这一维度里,汗水与泪水微妙配比,勾出真挚的传奇,正是动人妙笔。
基于真实、还原现实,这是体育电影博得好感的第一步,冬奥冠军徐梦桃在看完《热辣滚烫》后深深共情,在社交平台分享:“仿佛看到那个不断跌倒、不断站起来的自己,那份倔强和坚持陪伴我走过了奋斗的日子。”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佐证了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体育题材电影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类型影片可以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集合体。”从《女篮5号》开始,《沙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夺冠》《我心飞扬》《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等一批以真实为基础的体育电影,聚焦了中国体育运动的辉煌时刻,承载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再往世界影史里淘淘,《胜利大逃亡》借助足球比赛讲述二战当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百万美元宝贝》用冷峻的笔触诠释了人性中的光明与晦暗。
不仅仅是励志与热血
一直以来,体育电影总是跟热血和励志联系在一起,但好的体育电影从来不会将胜利简单地与励志画上等号。体育电影超越体育,将体育竞技与类型元素、社会话题相结合,举重若轻地将情感与精神拍得比获胜更加动人,成为近年来高分高票房体育电影破局之道。
根据世界上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特鲁迪·埃德尔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泳者之心》正在上映。特鲁迪16岁在全市女子800米游泳比赛中打破世界纪录,18岁夺得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自由泳团体接力赛金牌,以及100米和400米自由泳两枚铜牌。《泳者之心》中,特鲁迪如何训练、怎样取得进步等“专业元素”并未被过多展现,而她所处的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她与身边人的互动被放置到叙事更中央的位置,一帧帧光影将主旨娓娓道来:与父母的抗争及和解、与姐姐的扶持陪伴、与教练的合作感恩、与竞争对手超越性别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特鲁迪最终证明女性也可以做到和男性一样,甚至更强:1926年8月6日,特鲁迪在法国下水,以破纪录的14小时31分钟完成了横渡34公里英吉利海峡的挑战,比男子纪录快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个纪录保持了35年。
本月12日闭幕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运会128年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参赛男女比例完全平等。这届距离特鲁迪参加过的那届巴黎奥运会,正好100年。电影对特鲁迪故事的回望,还带给观众除了“拼搏”之外更多的思考——它所揭示的是更广阔的人类精神:自我突破、互助、共同的命运。
作为一部想要鼓舞人心的励志片,特鲁迪亦传递出了该有的讯号——人生一路远非成败一场。相似的共情,观众能从《热辣滚烫》里得到,“缠好拳击绑带去看的,绑带最后用来抹眼泪了。”作为一名格斗爱好者,网友刺刺在观看完《热辣滚烫》后这样分享,“这是一个体育给人力量的故事。有太多训练细节让我感同身受。拳击课前热身跳绳练协调性,力训时的怒吼,拉伸和按摩时的尖叫,自重有氧做到想哭。但是更大的共鸣来自我从乐莹身上看到了自己。”体育比赛的内涵是丰富的,优秀的体育电影,能让人从体育精神出发,重新审视胜负,再次定义伟大与平凡。
年轻化与多元化探索
“近年来,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创作数量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影片中呈现的文化取向和体育观也趋于多元。新兴、小众项目的题材拓展,成长母题与喜剧类型的融合尝试,为影片增加了新鲜看点和票房保障。”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孙笑非认为。
《2023潮流运动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骑行、滑板、登山、滑雪、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桨板等潮流运动的玩家年龄,主要分布在18岁到40岁之间,这也与电影观众的主要人群基本重合。“因此,体育电影描写对象由传统大众项目向新兴小众项目的转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年轻观众的兴趣点,同时也能在题材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孙笑非表示。
孙笑非还注意到,体育电影开始尝试与喜剧融合的创作路径,从侧面反映出国人的竞技体育观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体育自信的加持,更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拼搏”固然是体育的重要关键词,但“快乐”也是,在传统的主题之外,体育电影也需要以更轻松、更纯粹、更多元的方式来呈现体育本身的魅力。国外体育片像《大叔花样游泳队》《飞鹰艾迪》《五个扑水的少年》《摔跤吧!爸爸》《花滑女王》等都或多或少融入喜剧元素;在国产体育片中,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以诙谐的手法表现了肉联厂工人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热情,如今回看,仍让人捧腹大笑。“俞白眉+邓超”组合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中为激情热血的故事设计了无数笑点,《热烈》则将成长与喜剧融合,给多元化探索提供了参考样本。
8月8日是第16个“全民健身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全民运动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人们健身方式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将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村BA”“村超”也印证着群众体育的如火如荼……在不断发展的国民体育氛围中,体育故事的诞生与体育消费的升级,同样是电影作品的未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