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接连遭遇40℃高温,同样被困“高压锅”式热浪的还有用电负荷——成都电网负荷创下新纪录,“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等话题热度攀升。
试想,如果用电像公交车一样运行管理,有一个调度室对气温湿度、人员使用、总负荷等方面监控分析,并实时调整配电,将更科学有效地实现节能降碳,让建筑和人同时得到“降温”。在成都,就有这样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不断打造“云端智能调度室”,对现有空调系统、办公室用能设备、照明系统等集中统一控制,实现集中管理、智能控制和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软件节能
待机能耗约降5%-15%
“这个就是我们的核心产品,叫作集中式智慧能源平台,它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BIM、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自主研发出的,为机关、医院、学校、场馆等提供多种细分场景应用。”成都云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卬科技”)数字事业部总监吴奇向记者介绍,核心创新点在于研发利用了“AIoT技术”,即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的一种新技术,这个平台不仅有“感知”功能,还有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析预测等能力,实现从万物互连到万物智联的转变。
这样的“黑科技”在实际应用中是怎样的体验?吴奇举了个例子,比如高温天气造成了用电负荷不足的潜在风险,这时就需要按实际情况调整用电量。通过集中式智慧能源平台,能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基础上,获取相关调配建议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包括空调需要调高2摄氏度还是1摄氏度、公共照明哪一时间段可关闭等类似问题。
当然,配电监测只是“云端智能调度室”的冰山一角,还包括供水监测、公区照明管理、建筑能耗、空调管理等共20个模块,客户可根据需求定制采购,并通过Pc端和移动端掌控。“按已有的案例来看,通过平台进行节能增效管理,待机能耗大约能减少5%-15%区间,使用能耗最少能降低5%左右,而运维成本减少50%左右。”吴奇说。
硬件降温
降低建筑对空调的依赖
不仅软件,硬件上也需要对建筑进行“降温”。云卬科技副总兼工程部总监万伟说道,外窗升级是提升建筑整体能效的关键手段之一,因为窗户是建筑物热交换最活跃、最敏感的部位,一般是墙体热损失的5-6倍,但传统玻璃外窗往往存在保温隔热性能不足的问题,导致空调系统能耗较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云卬科技将设备节能率、节电率作为重要指标并进行攻关,采用隔热金属型材与Low-E(三层低辐射镀膜)三银中空玻璃的双层窗户进行替换,进一步增强了窗户的节能效果。万伟向记者介绍,根据数据分析,这样的改造仅空调能耗就可节省约8%。
这样兼具软件和硬件实力的“成都造”,在市场认可方面表现如何?
“目前,我们已经向超过1800家单位提供了服务,公司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川渝地区,以后将拓展省外市场。”吴奇透露,下一步将加强企业之间的互动,共同让节能降耗行业的服务、产品提档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并进一步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刘飞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