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
国内各区域工业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不一,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
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且具有长期锁定效应
3
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建设近零碳园区,是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近日发布,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城市是低碳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转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特点加快呈现。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如何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成都如何以近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赋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今天,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办,《锦观智库》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的关系,采访雨前顾问绿色低碳部部长闻道建。
我国绿色低碳一带一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锦观智库: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包含哪些产业?我国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情况如何?
闻道建:绿色低碳产业涵盖范围比较宽,主要是指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相关产业,包含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在内的7个大类,共计246个细分产业。明确了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概念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上述7个绿色低碳产业大类中有1个以上的产业在某个地区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的集聚。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处于高速发展中,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带一轴”的产业格局。其中“一带”指的是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集聚发展的“沿海发展带”,是绿色低碳产业最快成形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工业强、能源贵、经济发达,对节能降碳、能源转型、环境治理的需求和投入都比其他地区更高,因此产业率先成形;“一轴”指的是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的“沿江发展轴”,这些地区是在我国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在“一带一轴”上形成了宜兴水环境产业集群、盐城烟气处理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等国家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实践部门,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关键作用。由于国内各区域工业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不一,重点区域、重点工业行业的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省份是拉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显著好于其他区域,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相差不大。东部省份中,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整体表现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断显现,放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工业基础转向其他低污染产业是多个省份的主动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东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提升相对缓慢。从中西部地区看,中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污染排放与治理能力相对落后,而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绿色低碳政策较为不足。
城市是低碳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
低碳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增强企业转型动力
锦观智库:城市是能源消纳的主要载体,也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对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有何重要作用?城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闻道建: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具有经济高度活跃、人口高度集中等显著特征,其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例如,中国城市的碳排放超过全国的85%,且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现在到2050年,持续的城镇化预计将带来2—3亿新增城市人口,带动巨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从而影响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且具有长期的锁定效应。
在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城市成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和行动单元。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对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一是集群中的链主企业及数量众多的链属企业自身绿色化发展,将直接推动城市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二是低碳产业集群将为政府提供数量众多的节能降碳、低碳的基础设施,也将为其他工业企业提供低碳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三是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将提供低碳知识与技术,为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指明发展方向;四是低碳产业集群提供大量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城市形成以绿色低碳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氛围,加速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企业需要关注经济效益,绿色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短期无法见到效益,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城市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企业缺乏转型动力。城市常见的做法是对高能耗企业重点引导,对愿意转型的企业给予现金补贴。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5095家,但在总体数量上占比还比较少。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主要困难在于新能源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不成熟,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尚在探索中。我国光伏、风力发电规模增长迅速,但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发展不足,源网荷储协同水平较低,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运行体制机制、电力市场体系等发展仍不成熟。即使面临各种困难,我国能源结构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024年6月底,风、光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了煤电,只是要将新能源发展作为主体能源,我们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困难在于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和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铁路运输能力还不充足,枢纽场站“邻而不接”“连而不畅”“中间一公里”等现象仍然存在,铁路运输需要增加两边的短驳运输来实现“门到门”,货物周转多自然运输效率就比较低。在推广绿色交通工具方面,城市新能源公共汽电车占比已经超过77%,但公路货运仍以重型柴油车为主,新能源货车车辆购置成本较高、续航里程短、载货量少、部分地区充电设施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均限制了新能源货车的推广。
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突出导向
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
锦观智库:在一座城市内,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样是城市碳排放大户。公园城市,应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成都如何以近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赋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闻道建: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建设近零碳园区,是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什么是近零碳排放园区?是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突出导向,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应用为支撑,通过调结构、上工程、推技术、促交易、强管理等方式的有效组合,最终实现园区碳排放逐渐趋近于零。
早在2022年,四川省和成都市陆续出台近零碳园区试点相关文件,成都进一步要求系统提升园区、工业企业、社区等领域,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建设路径,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等共不少于30个。
一是完善近零碳园区建设试点分类。第一类主要以写字楼、实验室等整体能耗需求相对较低的科创、文创类产业园区为主,借鉴欧瑞府零碳科技园模式,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装备,降低园区整体能耗,并在夏冬两季调补园区内部电力缺口;第二类为制造类产业园区,可充分利用全市地热能资源丰富、水网密集、岷江水温较低等优势建设热泵等技术成熟的分布式热/冷能供给设施,综合归集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第三类为化工、冶炼等高能耗、高排放类产业园区,主要对园区排放系统进行CCUS一体化改造,从产业末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
二是建立近零碳园区能源管理系统。在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试点示范的同时,配置信息化、智能化能源监测传感装备,动态收集全市工业园区能源供给、能源消耗、碳排放等信息形成大数据库,并依托智慧蓉城平台,构建以多能融合、开放共享、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为特征,各类用能终端灵活接入的园区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大数据的持续收集和算法分析,对全市产业园区能源实现全天精准监测、供给精准调度、排放精准控制、缺口精准预警以及未来能源类基础设施建设精准研判,提升超大特大城市能源利用管理效能。
三是形成近零碳园区建设推广模式。紧扣“公园城市示范区”理念,根据近零碳园区试点探索形成的经验,形成一套包括建筑能效、工业能效、交通能效、能源梯级利用、园区循环化发展等在内的近零碳园区建设模式或标准,在全市逐步推广的同时,努力争取成为国家标准。与“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紧密融合,建立一套涵盖能源利用与管理、循环经济与创新、园区管理与保障、规划布局与利用在内的4大类园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指导推动园区持续提能升级。合理前瞻布局热泵、余热回收、储能等领域装备制造产业,在满足成都自身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产能、技术、理念输出,形成低碳产业园区“成都解决方案”,引领全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