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城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实现城市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作为首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城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走出了一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共建“一带一路”城市探索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
公园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创新探索
成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公园城市为“形”,以新发展理念为“魂”,着力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路径,更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道路的创新实践。
公园城市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公园城市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成都聚力建设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加快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聚力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加快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聚力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加快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通过系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成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等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超2.2万亿元,城市发展位势能级全方位优化,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公园城市建设为超大特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径。面对大城市病等问题,公园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宜居宜业环境,为解决各种发展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注重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推动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能。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公园城市建设为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责任担当。
公园城市促进了成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近年来,成都通过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质量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园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通过系统性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空间优化,成都的城市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23年,成都已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万余亩,各类功能复合的公园和天府绿道数量大幅增加。成都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平方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都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吸引了更多国际人才和企业落户,连续十年稳居“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2023年底,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315家,成都荣获“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美国《新闻周刊》等国际媒体赞誉,成都已成长为“世界上最令人兴奋最具活力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公园城市建设为成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的合作领域。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城市规划等领域,成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其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成都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上线运行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这些生态实践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绿色发展样板。在产业发展方面,成都深入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为共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先进的绿色技术和产品。2023年,成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489.8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外贸“新三样”出口增长43.8%。成都还以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引领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加快推进成渝中线等重大对外通道建设,做强空港陆港双枢纽全球通达能力和要素运筹能力。成都航空枢纽国际客货运吞吐量居中西部首位。国际铁路港成为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中欧班列(成渝)连接境外超110个城市,稳定运行近50条成熟线路。
公园城市建设促进了成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已连续举办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这些国际性会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提供了交流互鉴平台,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国际传播。2024年成都市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230个,遍布五大洲。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23个,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成都国际友城市长交流会、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蓉欧产业对话等超100场交流盛会铸就了蓉城市民与国际友人民心相通、文化交流互鉴的友谊之桥。
公园城市建设增强了成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文化软实力。公园城市不仅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更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成都全面推进75个未来公园社区、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试点建设,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成都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打造三级智慧城运架构、195个智慧应用场景。全国数字百强市排名提升至第5位。这些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成都创新“微网实格”基层治理机制,全覆盖推广“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这种创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为共建国家探索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成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的独特魅力,增进了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公园城市对推动“一带一路”城市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成都公园城市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成就,正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重要窗口,其经验对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城市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公园城市理念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面临着不少城市发展的新老问题。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协调,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公园城市建设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方案。通过构建城市公园体系、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宜居度。成都致力于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将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民美好体验,打造幸福家园。这些经验对于共建国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公园城市建设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公园城市建设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成都着眼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这对共建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公园城市建设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模式。成都创新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为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提供了新思路。这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探索城市治理模式的共建国家和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成都正通过持续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新篇章。未来,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推广,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