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筱玲 修伊湄
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不断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以技术赋能,科学系统搭建网络文明建设基本脉络;要以文化为基,融合创新同心共筑,激发网络文明新活力,让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蔚然成风,让网络文明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
▶ 技术赋能 提升舆论引导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空间、亿万民众精神生活的新家园,已经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打造良好的网络生态需要多方面力量协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主流媒体更好地扮演舆论的压舱石、社会的黏合剂、价值的风向标的角色。为此,主流媒体应当立足本位,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水平,进而不断提升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凝聚社会共识。
今天的新闻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机协同已经成为常态。人工智能凭借其多模态文本生成能力、类似人类的对话交互功能以及深度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新闻传播的整个流程。这包括从信息的收集、内容的创作与编辑、个性化推荐算法的运用、新闻的分发,到数据的分析以及信息的核实等,所有这些任务都可以根据指令自主进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恰当地运用新技术,无疑将大大提升人的力量。同样,舆论引导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深入挖掘和即时分析网络上的海量数据,还能够自动识别并跟踪与特定话题相关的关键词、事件和讨论点,以此迅速捕捉社会的脉搏。这种智能化的监控手段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还利用情感分析技术来捕捉关键信息,实时映射出公众情绪的变化,并预测舆论的发展趋势。在信息输出方面,则可以根据对象的社会身份与情感结构进行精准传播,提升舆论引导效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可以“一键生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集生成新的原创内容的新型人工智能,其信息来源依托于既有语料库。那些现实中的新事物、尚未被总结出的规律,以及新闻现场的具体场景,都属于其力不所及的范畴。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强调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实践去观察,在与一线的互动中发现一手的、鲜活的新闻线索,了解社会问题,并根据价值观和人类经验进行报道。因此,对于今天的记者来说,除了具备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对智能设备和技术的掌握,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
与此同时,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为多元信息交流提供了机会,但也因海量行动者在认知水平和价值倾向上的差异,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了挑战。用户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倾向于采纳那些与自身观点相近、兴趣相同的信息内容,而依托于用户选择性心理的算法推荐还存在着导致个体认知的窄化,强化不同人群之间区隔的隐患。除此之外,人们在信息识别和判断的过程中,带有情绪化的认知特点。信息作为外部刺激,可以引发用户情绪,加快认知、判断和行为上的反应。从社交媒体信息文本的特点来看,一些具有高唤起度议题或情绪化叙事方式的文本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甚至信息在转发过程中一旦遗漏或改变了某些关键细节,人们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情绪。而社交媒体的圈层结构所带来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又会造成情绪感染,非理性因素在特定的媒介化语境中被放大,使用户受强烈的情绪驱动急于站队,引致规模化的情感极化现象。
技术赋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及时跟踪网络文明建设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科学系统搭建网络文明建设基本脉络,更能为建设网络文明指引崭新方向,挖掘其无限潜力。在新技术改造了网络生态的环境下,回应现实需要,做出调适,既是个人的命题,也是全社会的命题。
▶ 文化为基 讲好成都故事
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付诸于网络,促使其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广泛传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本在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融合创新同心共筑。
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面向,讲好成都故事则是本土的实践。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古蜀文明、三国文化到今天的公园城市、市井烟火,都是讲好成都故事的富矿。
深耕城市文化,传播生活美学,助力成都网络文明建设。一方面,厚植城市文化土壤,充分展现优秀的网络文明成果。深入挖掘巴蜀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内容创作上,抓取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素材,彰显中华文化传承,展现巴蜀底蕴。有思想深度、鼓舞人心的高质量网络作品,既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还能增强公众的城市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传播成都生活美学,彰显城市性格,把成都故事讲出彩。成都生活美学的内涵多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精神追求,展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融合。
讲好成都故事还需要充分把握技术趋势,多样化应用5G、AR、V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方法。新兴技术辅助内容生产,为城市宣传拓展更多的传播形态。如3R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以沉浸式传播方式显著增强了用户的感知效果。这些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一种深刻的沉浸体验,从而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享受和多角度的表达方式。在信息制作方面,3R技术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图像和视频传播形式,创造了全方位的360度视角和三维立体的展示方法,让媒体的叙述从单一和平面转变为多样化和立体化。就用户互动而言,3R技术能够构建多样的虚拟环境,并根据内容在这些环境中实现不同的展示效果,将用户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能够主动选择和体验场景故事的参与者。
面向未来,持续探索技术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新兴技术手段传播社会文明。通过技术赋能和文化为基的双轮驱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富有创造力的网络空间,这是对技术进步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深情致敬。
(作者:谭筱玲,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伊湄,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