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落下帷幕的电影暑期档,尽管票房数据不如去年,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类型的影片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质,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丰富多彩的面貌。同时,每一种电影类型的拓展,都提升了技术实现艺术想象的能力,建立起更完整、科学的工业化流程,点点滴滴凝聚着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成果。比如电影《解密》,改编从“想而不成”到“水到渠成”,电影工业是打开《解密》这扇门的钥匙。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斌宁认为,国产电影质量和口碑整体跃升,其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力支撑,也提振了我们通过构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促进电影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自信。
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并非仅指巨额的资金投入、高新的工业技术,更指电影生产过程中高度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张斌宁开门见山表示,业界对电影工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跑偏到匡正的发展过程。“近些年电影界对电影工业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张斌宁观察发现,新一代电影人更加尊重电影的工业属性和产业规律。《流浪地球》和《封神三部曲》都在青岛建了自己的摄影棚,两个剧组探班以后,《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谈论建立电影工业体系时经常说:《封神三部曲》剧组是一个典范。比如《封神三部曲》剧组有一个在业内同样出名的餐厅,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以上,同时可以供餐1400人。“对于当下的电影导演来说,上千人的剧组能否及时用餐的问题,与选择哪家公司制作后期同等重要。前者涉及制片细节和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后者则可能影响电影最终的美学走向,它们都不可或缺。”张斌宁进一步总结,“只有对这些环节给予同等的重视,导演才能在资源高效配置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聚焦创作,最大化地保证电影创意的完整性。也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涌现体量、题材、风格不同但品类齐全且质量有保障的作品,使电影生态健康丰盈。”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电影产业。一方面在电影制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辅助剧本创作,营销推广环节,还可以精准地分析观众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宣传策略。“所以,技术的迭代,也颠覆着电影生产流程。”张斌宁分析认为,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譬如有声电影、宽银幕、彩色电影、3D等,都催生了新一轮的工业生产模式重组,希望电影人最大限度探索科技赋能电影工业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电影美学创新的可能性。
以暑期档的多部影片来举例,《白蛇:浮生》仅“盗仙草”的场面就有180多个镜头,12000帧画面;《异人之下》首次将真人摹片动画与AI相结合,精准模拟出漫画感武打效果;《落凡尘》借助了动画渲染、动画拍屏、材质管理、资产镜头组合等七项动画软件技术专利。《解密》中,“梦境”交叠,在小说作者麦家看来,这是对电影工业的考验。片中有一个关于红色沙滩的梦,剧组使用75套LED灯组成灯阵,将所有道具灯都进行编程,摄影师用调光台完成现实与梦境的切换。最后,余晖洒在地平线上,海天一色,世界只剩下红沙、海浪、沙滩上的巨型海象和那对夕阳下专注对弈的师生,共同完成这场瑰丽而永恒的梦境。
“电影工业体系不仅成为电影生产、制作和传播等产业层面的有力支撑,更应成为文化层面提升作品情感共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保障。”张斌宁着重强调,建构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体系,就要用可操作的、可复制的流程,助力作品艺术创作和发行推广,推动中国主流价值理念传播。近年来,《流浪地球》《封神》《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等作品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张斌宁举例,比如《长安三万里》“将进酒”段落,画面大开大合,情绪几起几伏,想象雄奇,情感绵密,主创们运用电影工业手段为抽象的传统文化内容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中国特色电影工业体系的产物,既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又探索数字制作潜能,还注重夯实文化内核。”
“电影工业的尽头是电影文化。”张斌宁深信,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以文化生产和传播为旨归,以工业流程和科技手段为支撑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将不断提升和深化,持续创造兼具市场号召力和文化感召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