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镇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河水经过灯光装点,特别漂亮。”近日,市民张女士从成都市区再次来到大邑县西岭镇旅游,看到面貌焕然一新的场镇老街,连连称赞。
“我们着力规划打造了‘饮食+’‘民宿+’‘文创+’等多元化消费场景。”谈及场镇的新布局,已在西岭镇驻点帮扶6个月的专家罗素颇有心得,“没有对当地沉浸式调研,我们就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落地生根。”
专业的“种子”不只落地在西岭镇,记者近日了解到,自今年1月以来,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1271名专家人才奔赴乡村,足迹遍布17个涉农片区1292个村,聚焦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常态化开展巡回指导、服务。
分层分类“组团”
涵盖各类乡村振兴领域专业人才
据了解,按照《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实施方案》,成都在现有力量基础上充分联动全市高校院所、事业单位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层分类组建了5个综合服务团、52个专项服务团、120个本地服务团,涵盖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规划建设、教育卫生、乡村文旅、乡村治理等各类乡村振兴领域专业人才。
其中,综合服务团实行分片包干,专项服务团分为农业科技、规划建设、乡村治理、教育、医疗卫生、“银龄”“巾帼”等8个类别,整体形成“5(综合服务团)+8(专项服务团)+N(本地服务团)”的巡回服务体系。
“按照‘清单制+首席专家制’模式,确保每一项需求都有专家认领牵头;依托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搭建‘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共享库’,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清单制+首席专家制”模式更加精准有效,“极大提高了专家团的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专家们通过线上指导解决大多数常规技术问题。”
全面梳理需求
“量体裁衣”订制片区服务方案
“首次见面对接—开处方—巡回指导—综合研判—提出项目解决方案—链接资源—陪伴式服务。”在采访过程中,综合服务二团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套完善贴心的服务流程。
据该负责人介绍,按照这套服务流程,结合服务对象优势条件,指导服务地将农产品新品种与传统食品工艺有机融合,开发特色大单品产品,并对产品的包装设计、市场策略进行集中攻坚。今年以来,该团相继在大邑、蒲江等地研发推出“红香糯·叶儿粑”“川农牛红香糯·蒲江米花糖”等一系列“爆款”农产品。
“组团式”“巡回式”服务有何特色?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梳理需求,明确分类解决路径;着眼“多元供给+精准匹配”,明确综合服务团负责面上顶层设计和“把脉问诊”,“量体裁衣”订制片区服务方案并指导专项服务团工作;专项服务团、本地服务团则跟进提供针对性专业服务,确保组团服务有序开展、各有侧重、全面覆盖,激发巡回服务力量最大效能。
帮扶项目稳步推进
通过“师带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通过充分发挥专家人才资源优势,各被帮扶村(社区)已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有了帮扶项目,又该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个综合服务团40万元、专项服务团30万元标准,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760万元经费保障专家人才入乡进村开展工作;对参加组团服务的优秀成员团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推荐评选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将“组团式”巡回服务专家人才纳入党委常态化联系服务,着力营造安心、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等。
“还要加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市委人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在“外引内育”上双管齐下,成都计划到2027年组织1800名左右的专家人才到乡村一线开展“教学”,通过“师带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广袤乡村绽放芳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市委人才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