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了第50万名乘客。这意味着,自2022年10月C919机头在新都航空产业园区完整下线并交付以来,已累计安全飞行超1万小时,承运旅客突破50万人次大关。
大型客机研制一直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从1970年自主研制“运十”立项开始,到2022年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C919成功交付,足足用了52年。如今,位于新都航空产业园的成飞民机是C919机头的唯一供应商,负责机头的研制与生产。令人惊叹的是,新都航空产业从零起步到成为中国航空版图不可或缺的一员,仅仅用了5年。
“我们高度认可新都航空产业的发展成绩,尤其是‘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发展模式,让我们安心发展、快速发展。”由新都区链主代表企业、科研院校代表、区内43家航空重点企业负责人、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驻区金融机构代表等共同参加的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航空工业成飞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新都区继续加快园区建设,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走进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成飞、成发、中航发涡轮院等链主企业在此聚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科创基地扎堆呈现。据悉,通过企地联手打造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目前新都已形成以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
围绕航空整机研制需求,新都区联合成飞规划建设总投资160亿元、占地2000亩,以“柔性机加、智能钣金、数字化装配、航空工艺装备”为核心的航空大部件产业园,成功落户企业22家,优中选优签约项目42个、投产项目27个;联合成发规划建设总投资130亿元、占地1600亩,以“机匣、叶片、锻件、盘轴”等为核心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园,聚集供应链企业12家;联合成飞民机以备份思维规划建设民用大飞机产业园,以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目前已聚集优质供应链企业13家。
建载体、搭平台、优环境,新都区形成“以链引链”的良性循环,全力打造成都市航空产业“一核、一极、多点”总体布局中的新增长极。
其中,航空大部件产业园已实现全功能运营,入驻的42个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建成128条生产线,每年可为链主企业配套生产零件数百万件,围绕成飞构建起“1小时”全链条配套圈。
出台航空12条等产业政策,组建11只总规模超200亿元的产业基金,设立企业管家快速响应机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夯实产业要素支撑。
投资50亿元的成发科能燃气轮机核心装备研制基地项目即将开工;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快反中心加快投用,将破解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和工艺制造脱节难题,推动实现研制一体化……
一个以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为核心的航空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呈现,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
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