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9月14日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小长廊”推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杂物间变身便民服务点

“微改造”后的小区公共空间变美了

近日,在郫都区红光街道正成·名城左岸小区,居民们对小区新建的文化长廊赞不绝口。新的文化长廊得益于小区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将小区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先进事迹等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有效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院委会、物业多方共同形成“组织互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党建联建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大家通过文化长廊,不但可以看到小区的活动信息,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区的治理情况。”名城左岸小区居民王女士说。走进名城左岸小区,一连串“更新之景”映入眼帘。利用多元共治方式“微改造”的小区公共空间,刷新小区“颜值”——升级便民服务站、绘制停车场墙绘、改建幸福亭、新建游乐场、创建文化长廊、重修小区围墙、修缮喷水池等,一处处“精致小景”让小区焕发新活力。“原来这里是一个废弃的杂物间,杂物堆砌如山,不仅影响卫生环境,也影响小区形象。”据介绍,为了充分利用小区闲置空间,社区党组织开始征集居民意见并推动空间转型,协调业委会、院委会及物业进行党群e家改造,根据服务需求划分了休息区、阅读区、议事区等区域,并对空间进行了功能拓展。从废弃杂物间到多功能服务站点,如今的党群e家已成为居民休息、阅读、议事交流的好去处。

近年来,该小区党支部充分征求居民建议意见,汇集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充分发挥单元长、楼栋长、微网实格长作用,挖掘治理骨干30人,建立“名+一个组织”“名+一张网”“名+一个空间”“名+一揽子个性化服务”“四个一”工作机制,形成小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治理联动机制;通过积极搭建线上居民沟通平台,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建立“严管家”微信服务群,提供精准服务;线下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方便居民就近反馈问题,截至目前,有效解决物业管理、小区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60余个。

“思源社区名城左岸小区的案例是我们街道社区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红光街道以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能级,通过建立‘党支部’+‘双’委会+志愿者+物业+居民的五方共担协商议事机制,推动多元力量共商共议小区重大公共事项常态化,切实提高了辖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红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孙晓容

摄影 向林玉

--> 2024-09-14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1 1 成都日报 c138499.html 1 “小长廊”推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