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它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就业机会的创造、技术革新的推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造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稳定器和创新源泉。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稳定器,它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动力,制造业的稳健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实体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压舱石,它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制造业能够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制造强市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先进制造业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制高点,它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肩负着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任,既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又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抓手。
城市在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城市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动能转换、培育企业梯队、加速产业集聚、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要求城市以实体经济为核心,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演进曲线四个阶段特点
全面观察城市制造业竞争格局,从五个维度评估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定期科学、客观评价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通过多年对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追踪观察,提出了“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演进曲线”,并从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经济带动、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衡量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维度更加突出城市先进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和创新氛围的带动作用;融合发展维度更加注重引导城市做好数字化转型技术储备,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经济带动维度更加强调各地区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品牌质量维度更加倡导各城市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绿色集约维度更加关注城市绿色制造发展效益。
城市制造业发展“起步期、发展期、扩张期、跃升期”四个阶段特点愈发明显。“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演进曲线”将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期、发展期、扩张期和跃升期。起步期的城市普遍拥有一定传统制造业基础,但是原有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逐步降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这些城市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发展期的城市普遍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产业链细分环节拥有竞争实力较强的龙头或骨干企业,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扩张期的城市大多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发展各有特色,部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跃升期的城市已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创新机制、产业链协同机制、企业培育机制已基本完善。
制造强市演进过程中的“三次跨越”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第一次跨越”是从起步期向发展期迈进,其核心在于激发产业链的新活力。这一阶段,城市需依托自身条件,重塑竞争优势,识别并培养产业链中潜在的新增长点,以及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促进产业的创新与升级。“第二次跨越”是从发展期到扩张期的过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以应对治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双重变革。城市需要解决如何通过优化管理结构和提升产业效率,实现产业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增长,从而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第三次跨越”是从扩张期向跃升期的跃进,这一阶段更加强调以创新为引领,消除阻碍优质资源流动的障碍。城市需探索并实施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并在提升创新效率与实现规模效应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要求城市在创新机制上有所突破,还要在产业链协同、企业培育等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体系。
从五个维度系统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城市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先机的关键领域。纵观全国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情况,重点举措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聚焦于弥补短板、锻造长板,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巩固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持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重视新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确保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保持领先地位;三是全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产业集群,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市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基于以上观察,就城市如何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需要系统地在“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绿色发展”这五个关键维度深入耕耘。
以创新为引擎,激发制造业新动能。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应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创新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具体来看,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网络。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技能培训与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加快人才的培养与流动,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三是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完善省、市级创新网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和落地转化。
以融合为动力,塑造制造业新模式。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横向扩展,通过跨界合作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具体来看,一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紧紧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机遇,顺应数字技术同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趋势,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培育壮大智能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推进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
以优化为路径,构建制造业新体系。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具体来看,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二是要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三是要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培育新产业和新赛道,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丰富完善应用场景。
以质量为根本,焕发制造业新生机。加强先进制造业领域品牌质量建设,促进质量变革和质量提升,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成为各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一是要推动产品创新,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提升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并推动新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二是要持续质量优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围绕“双碳”目标,加快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三是要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忠诚度,塑造强有力的“中国品牌”。
以绿色为引领,开创制造业新局面。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各市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具体来看,一是发展绿色低碳新业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推动新产品规模化应用,以此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二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建设绿色工厂、推广绿色能源、开展绿色生产,不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注入新动力。三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通过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