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孵化。
为什么要转型?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指在产业体系中市场成长性、技术创新性、绩效盈利性相对稳定的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共生的、可转换的,传统产业在改造后可变为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随时间推移会转为传统产业。因此,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由传统产业的特点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共同决定的。传统产业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传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皮革、纺织、服装、鞋帽等,当劳动力价格上涨时,传统产业的盈利空间趋向消失;第二,一些传统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的约束不断增强,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已难以为继;第三,房地产业步入调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房地产去库存的是房价呈现一定程度地走低。当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面临调整时,迫切需要新业态冒出来顶替其支柱地位。
具体到成都来讲,既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诸多传统产业。其中,主要工业品中传统工业品种包括饲料、乳制品、卷烟、白酒、皮革鞋靴、木质家具、塑料制品、水泥、平板玻璃、钢材(无缝钢管)等。另外,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8.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酒店旅游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仍是主体。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
向哪转?
高、智、绿是传统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产业生态圈。
一是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化是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传统产业高端化主要依靠两点,高技术和强品牌。要攻坚关键技术,打造高技术标志产品,提高产品差异化,从而建立竞争优势。要强化品牌建设。研发、品牌、营销、售后等是价值链“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要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提档升级。
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智能化是指加快数字技术赋能,通过产业数字化全面推动智能制造。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龙头企业联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智能化改造。
三是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化是指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重点领域要实施碳达峰行动,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企业绿色化改造要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全社会绿色消费倾向。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和利用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绿色环保装备。
产业转型不是单纯地转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只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资源要素自然会流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自然会实现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应平衡供给与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也面向消费者不断升级的产品需求。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进传统产业有序转移,中心城区以服务业、总部经济为主,强化科创、国际化、服务业等元素的辐射作用,传统制造业向外围城区转移,鼓励发展飞地经济。
怎么转?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逐渐转向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资驱动的动能衰竭,对传统产业的进一步投资只会造成更多的产能过剩。因此,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重要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三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四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因此,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要素。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在产业创新过程中,要建立起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现代金融的良性循环,金融机构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三是弘扬改革家精神,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治理要效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活力,提高科技产出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保障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作者: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