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 文/图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五月十五日,64岁的苏东坡在儋州州衙接到大赦令,以琼州别驾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
东坡在抵达廉州后七月四日的笔记中,忆录了夜泊官寨的情形:“……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疏星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过子在旁鼾睡,呼不应。所撰《易》《书》《论语》皆以自随,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丧斯文,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书传》《易传》和《论语说》,史称“海南三书”。
人固然有脆弱之际,苏东坡也不例外,但事物的转换岂是叹气就能改变的!其实,到了廉州的苏东坡,不必举目四望。那里的有心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浓烈的诗情与美酒。可以说他享受到了自贬谪海南以来最为丰赡的一段时光。
“去神京万里”的廉州,虽然荒远,但也不乏诗文的钟情者,更不乏东坡的知己。太守张左藏和名士邓拟、刘几仲等人逐日与东坡推杯换盏,谈诗说文,东坡的性情逐渐被带回到江南的诗酒岁月……东坡父子先是“馆于城中旧倅厅之右”,后来名士邓拟请他住进了自己的清幽庄园:清乐轩。邓拟是有心人,为迎接东坡,专门请人用东坡的诗集句,用檀木赶做了一副对子,悬挂在清乐轩门前:“最宜月白风清夜,正是橙黄橘绿时”。
数十华里之外的廉州石康县知县欧阳晦夫风闻东坡已至,急忙偕妻带子前来拜谒东坡,这在古人看来属于重大的礼数。欧阳晦夫是梅尧臣的弟子,当年21岁的苏轼参加殿试,主考官是欧阳修,初试官恰是梅尧臣,彼此算是同门。东坡端详老友欧阳晦夫,遥想当年被梅尧臣誉为“凤凰”的青年才俊,现在都已白须银发了。此年欧阳晦夫已66岁,东坡也65岁了。经历厄运,阔别经年,执手相看泪眼,不禁回忆起当初在恩师家切磋的诸多往事……
问候、唱和应答接踵而至。升迁钦州知州的朋友乔太傅报信邀饮,他立马赋诗“马革裹尸真细事,虎头食肉更何人”,把对方比作马援、班超。
有“诗酒剑仙”之称的郭祥正,在朝廷党争中,不仅没因为与王安石是世交而得到重用,反而被迫辞官,赋闲当涂城。他风闻东坡的北上踪迹, 写了一首富有深意的绝句《寄东坡先生自朱崖量移合浦》:“君恩浩荡似阳春,海外移来住海滨。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
“南珠”一词,出自明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他说:“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合浦采珠甚早,到东汉末年合浦的珍珠资源濒临灭绝。太守孟尝到任,采取了生态保护,加之为政清廉,以民为本,于是去珠复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珠还合浦”。
毕竟是多年的老友,郭祥正深知东坡生性放达,天真率性,所以诗里满满都是对他以文贾祸的担心,叮嘱他不要再吟风弄月招惹麻烦,虽然夜深人静,切勿忘了身边还有“无数采珠人”。此处一语双关,尤其别忽略了那些逡巡觊觎的眼睛。
东坡还真没忘记老朋友的提醒。他给欧阳晦夫的一封书信里,就说:秦观去世时,自己两天吃不下饭。同时认为自己所受的苦楚已平。还有,从海南一路而来,不能接受友人经济上的馈赠。
七月底,东坡接到新诏令: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看来事情并非那样急,东坡打算过完中秋节,八月底再起程。
说实话,海上生明月之景,对于此时的东坡,吸引力已大减。他沉浸在如何养生以安度晚年的自我世界里。人生真同露电,带月之锄的意象,才是东坡此时心目中的圣境。他写信给朋友郑靖老:
某须发尽白,然体力原不减旧,或不即死,圣泽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本意专欲归蜀,不知能遂此计否?蜀若不归,即以杭州为家。朱邑有言,子孙奉祠我,不如桐乡之民,不肖亦云。
然外物不可必,当更临事随宜。但不即死,归田可必也。公欲相从于溪山间,想是真诚之愿。水到渠成,亦不须预虑也。
此生真同露电,岂通把玩耶?
东坡先生的中秋节正餐是与合浦地方官一起享用的。中秋节当天,廉州太守张左藏和廉州士民专门为东坡举办了中秋会。张左藏不仅安排艺人演奏了中原乐曲,还收集了廉州府城里所有款式的月饼供东坡品尝。
事后14天,东坡奉旨北上,在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即将启程离开廉州时,东坡写了一首诗《留别廉守》送给主人:“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由此可见,海上的辉煌之月,东坡并不感兴趣。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可以推测,东坡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一边喝真一酒。他听到了士民或教坊歌伎的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时此刻,合浦的月光,与山东密州的月华,一样通透无垢。
从第一句里可以得知宴席上有烤猪肉。“萑”是芦苇,“苴”是一种野草。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乳猪宰杀后,去其内脏,膛内放满枣子。用乱草编的帘子裹好小猪,帘外涂上湿红的黏土,架在火上烧。烧熟后去掉泥壳和草灰,涂上用米粉调制的糊液,放在热油锅中炸。再切成块,加上佐料隔水炖三天三夜,加醋酱食用。
第二句说的就是传说中的宋代月饼。月饼不大,象征团圆和赏月。酥指乳制品,饴是糖,席中所食小饼是有甜乳的馅饼。
今晚,大家喝的酒是东坡的独门绝技“真一酒”,从酒名明显透露出酒的道家风尚。也许酒的真义就是养生,东坡先生“不饮不食,而饮此酒,食此药”,效果不错,所以他随身携带一些,以赠送朋友。礼尚往来,不落人口实。
诗中所称的这个“真一酒”大有来历。东坡一直在酿酒、炼丹,虽然酒量不大,但酿酒颇有心得。还专门为之写了一篇记梦的文章:“余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桄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三人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合江楼下。海风振水,大鱼皆出。袖出一书授余,乃真一法及修养九事,其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既去,恍然。”文中叙说了真一酒来源于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大梦醒来,东坡就按照梦中仙人所携之酒的风味,经过反复试验酿制,终于成功复制,并按梦中仙人所呼的“真一酒”予以命名。
东坡在惠州期间,就采用酿造“真一酒”之法酿酒。他在儋州时也使用这种方法酿酒,并写下了《真一酒歌》。宋代流行之酒一般为米酒、果酒,米酒几天就可以喝了。
要知道,这是苏东坡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孤云出岫,万里瞻天。
历时55天的合浦诗酒生活,是难以忘怀的。八月二十九日,苏东坡离开合浦当日,张左藏、刘几仲等人,在南去的南流江畔送别东坡父子,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彼此挥别,这是用纯朴的人间温情,为他洗尽贬谪屈辱的廉州啊。
苏东坡离开合浦后,邓氏家族经过多年变迁,逐渐衰落。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失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廉州知府康基田经过此,遥想600年前苏东坡在这里居住的往事,于是下令重建,命名为东坡亭。当时的东坡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分为清乐轩和长春亭两进,中间有小桥相通。屋顶是重檐歇山结构,正檐翘角,卷棚小青瓦屋面,前后敞开,左右两大圆门相对。四周回廊相通。主亭前面左右各有一雕花窗。后来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经过几次修建。廉州府署将廉州火药局设在东坡亭附近,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廉州火药局爆炸,东坡亭和扁舟亭被夷为平地。 民国七年(1918年)重建东坡亭和扁舟亭。扁舟亭建成后,曾请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题匾额。抗日战争时期,东坡亭被日机炸毁。1944年10月珠乡名流士绅张国元、黄质文、邓世增、岑盛轩、许甘谱等发起集资重建东坡亭和扁舟亭,并将东坡湖一带辟为东坡公园。现在的东坡亭基本保留了最后复建的模样。如今的东坡亭景区保留着诗碑、扁舟亭、东坡井。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