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9月25日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都工业起步于“一五”时期、奠基于“三线建设”,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已形成38个大类、184个小类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和国内先发城市,必须锚定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鲜明工业扛大旗、挑大梁的鲜明导向,坚持增存并举、立新优旧,全力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坚决挺起制造强市的硬脊梁。

聚焦“集群发展” 全方位提升产业竞争力

当前,制造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浪潮方兴未艾,新的颠覆性技术和高成长行业正不断涌现。要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全力以赴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推动全市制造业加速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10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高端芯片、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先布局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持续深化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强行业链主和关键零配件等链属项目招引,扩大本地配套和产销协作范围,联动都市圈等省内市州、重庆等周边城市,跨区域建圈强链,着力打造一批体现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推进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经营和商业模式,拓展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制造新模式,促进科技、金融与制造升级良性互动,放大服务业对延链增值的乘数效应。

聚焦“科技赋能” 全方位提升创新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成都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创新人才集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探索构建“一个重大创新平台—多条关联产业链—一批重点应用企业”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全力建强用好创新平台,持续强化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建设保障,高水平推进各类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对接,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全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提能建设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加快布局一批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着力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定期实施“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计划,加快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园和未来产业加速器,建立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智慧时空等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形成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首秀”引领效应,加快孕育催生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聚焦“提质增效” 全方位提升园区承载力

园区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成都现有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园区21个、市级园区58个,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要持续提升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聚焦产业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研究制定优化产业布局的引导政策和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大现有产业整合力度,强化产业协同配套,布局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优势资源和优质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的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聚区。聚焦产城融合做强园区功能,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持园区采用多种形式建设标准厂房,大力开展“亩均论英雄”攻坚,深入实施“清闲促建”行动,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聚焦激发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专业化共建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开发运营特色(专业)园区,探索将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财政审计直接管理、资质直接认定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权益下放到省级园区,创新推行工商、住建、规自、环保、经信等联合派员驻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聚焦“扩容增量” 全方位提升项目聚合力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未来。成都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跨越式跃迁,还是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项目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引领、多投快建,牢固树立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理念,不遗余力地引项目、建项目、育项目,全力做大工业投资项目基本盘。集中力量招引项目,加强与全国性、国际性行业协会等合作,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以及央企省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制定招商引资“索引图”、目标企业“作战图”,加快引进一批有利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和新经济新动能培育的优质项目。抢前抓早谋划项目,围绕打造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加快谋划储备一批集成电路、航空装备等战略产业和算力调度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设施,滚动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高效有力推动项目,持续优化“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工作机制,紧盯制造强市建设和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找准痛点堵点、加强跟踪服务、靶向制定对策,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及早投运,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聚焦“培优育强” 全方位提升企业支撑力

企业是制造业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制造兴、企业强则城市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培育体系,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格局。增强链主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聚焦链主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对稳产满产、市场拓展、增资扩产等实行“一企一策”专班服务,鼓励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提质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和有根性企业。做优做强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倍增行动和“转企升规”专项攻坚行动,加大上榜上台阶、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支持力度,发挥科创投等引导作用,带动天使、风投等社会资本协同解决首投难、首贷难问题,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的首购首用和推广应用支持,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集成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转型,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定制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构筑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聚焦“生态聚势” 全方位提升环境吸引力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制造业的培育之土,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要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责任意识、“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服务意识,更大力度释放政策机遇、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企业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搭平台、聚资源、降成本,全面激发创业活力、提振投资信心。集成政策供给,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尽快出台企业可及有感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及时高效兑现各类惠企政策,实现刚性政策“免审即享”、普惠政策“免申即享”、惠企资金“直达快享”。提高服务质量,深入实施“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健全意见诉求收集、处置、反馈、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由点及面深入各大园区、各类企业开展全覆盖走访调研,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纾困、健康发展。加强要素保障,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建立完善水电气、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调度、预警预测机制,加大绿色安全、成本可控的新型能源供应,优化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政策,前瞻谋划数据、算力等新型要素保障,让企业真正得实惠、安心谋发展。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4-09-25 1 1 成都日报 c138929.html 1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