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9月25日

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续航

张艺凡 田永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为支撑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表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屡立新功。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需要巨大的物质投入,也需要凝心聚力。百年变局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用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的杰出人才,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于变局中开新局。

认识三大意义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应对百年变局时代课题的关键策略,是百年变局下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是百年变局下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动能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应对百年变局时代课题的关键策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体现为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重塑产业结构、影响国际格局、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显著。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自觉践行、大力弘扬以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在“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上下足功夫。这些战略性考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百年变局作出的注解,意在凝魂聚气,为推动科技现代化、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是百年变局下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科技创新,并在众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耀眼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强力驱动。在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同时,我国在不少领域尤其是尖端科技领域仍面临着严峻的“卡脖子”难题,更需要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传承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为建设科技强国探寻成功之道;发扬创新意识,“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秉持“坐穿冷板凳”的求实态度,敢于质疑,静心笃志,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强化协同意识,开放合作,加速科技创新进程;弘扬育人精神,精心育才,做好科技创新的代际接力。

科学家精神是百年变局下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动能。科学家精神与新质生产力存在高度耦合,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能。一方面,二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同轨性。科学家精神之内核创新精神强调打破常规,敢于提出新理论、开拓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新质生产力也以创新为主导;另一方面,二者的实践主体具有一致性。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长期实践的精神凝结,依附于“人”本身,外显于“人”本身,更传承于“人”本身。而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依赖于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的培育。因此,以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和实践动力,传承好、弘扬好、培育好科学家精神,能够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无穷的精神动能。

把握三组关系

“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具有逻辑严密的内在机理。科学家精神以精神“加油站”形式存在,为科技创新发展增强续航能力,科技创新以生产力“加速器”形式存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共同作用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具有逻辑严密的内在机理。在这个系统中,科学家精神以精神“加油站”形式存在,为科技创新发展增强续航能力。科技创新以生产力“加速器”形式存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则反过来推动科技创新走向新高度,促进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续航。科技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任何一项微小的科研进展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强大的精神和意志作为支撑。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家身上展现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家国情怀;“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等独特的精神气质铸就了国家科技事业的一座座高峰。传承和弘扬好科学家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精神续航。

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面对新的历史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前瞻性概念,同时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先手棋”作用。科技创新能够锻造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改善和变革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形态,拓展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的优化和重组,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提升,催生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科技创新还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即行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新质生产力反哺科技创新并促进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将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倒逼科技创新走上新台阶,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中的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巨大效益能够分配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前沿科研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随着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日益显著,作为精神动力的科学家精神的社会认可度将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成就了国家经济社会的进步,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科学家精神的代际延续性也将得到增强。

抓好三个维度

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把握百年变局的历史主动,需要抓好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维度、社会氛围与科研环境维度、科研政策与体制改革维度

一是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维度。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坚持把教育作为“主渠道”,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要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聚焦课堂教学,找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的关键点,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育与精神铸塑协同发展。要构建各级教育部门、科协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工作模式,大力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沉浸式体验活动、科学家故事阅读和创新传播活动,加强科学家精神资源共建共享。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二是社会氛围与科研环境维度。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精心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和科研环境。社会氛围方面,要加强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工作,灵活运用科技馆、主流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深入挖掘打动人心、生动形象、意涵深刻的科学家故事,“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科研环境方面,要营造坚决破除科研领域的投机取巧、浮夸浮躁和各种“圈子”文化等不良习气,“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同时,还要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工作建设允许试错和创新的宽容环境,“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三是科研政策与体制改革维度。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和体制,做好政策供给和体制改革工作。在政策供给上,要制定和提供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动的科研政策。在体制改革上,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此外,要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项目中“挑大梁”。还要建立“一套能够匹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助推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本成果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23VSZ0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西南交大)】

--> 2024-09-25 1 1 成都日报 c138933.html 1 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续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