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成举
成都以其独特的优势云集了一批大院大所,积累了丰富的科教资源,会集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在蓉城创新创造,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极大提升市民科学素养,推动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科教资源丰富
成都是众多科学家奋斗的地方。科技人才既是科学家精神的缔造者,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屠基达、王海峰等百余位两院院士扎根四川,在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广大科学家的引领感召下,成都人才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23年,全市新增科技领军人才982人,人才总量达650.77万人,位居全国第4,在蓉两院院士增至36人,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有力地促进了成都的科学技术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
成都是科教资源丰富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蓉高校、科技平台、创新载体数量持续增长,科教资源不断丰富,科创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之城的底色日渐闪亮。截至2023年末,在蓉高校65所,在校学生有120.8万人,成为成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46个,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成功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建成投用,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成都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
成都是集中彰显科学家精神的地方。徐僖、李正武等科学家,从零开始,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展现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屠基达带领成飞设计人员从文件制定、制图规范、飞机标准等最基本的业务入手,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测绘设计造出了成飞的“发家机”,彰显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以沈志云、张景中为代表的科学家仍奋斗在教育一线,为青年人才答疑解惑,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集中彰显……成都的科技创新历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够彪炳史册的科学家,他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使成都成为集中彰显科学家精神的地方。
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学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升华。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为广大市民树立榜样,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提升市民科学素质也能够推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广大市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氛围,从而扩大科学家精神的现实影响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
以宏观视野打造科学家精神宣传内容。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总结和升华。在继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要将科学家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宏观视野下来考量。强化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引领,根据宣传对象和行业性质,在党史学习中加入科学家精神的内容,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以党史学习为主线,升级科学家精神的内容,拓展科学家精神的宣传边界,打造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聚焦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思路。
将科学家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赋予宣传以人文温度。科学家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结合,科学家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践行者,是科学家精神的集合体。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紧密结合。在现实宣传过程中,要将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科研感悟、成长经历等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突出人文关怀,赋予宣传以温度,如此才能切实保证科学家精神走入人心。
运用现代科技,全方位立体展示、宣传科学家精神。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科学家精神展览活动的互动体验性。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科学家精神,加快数字科技创新融入科学家精神宣传,建立科学家精神数据库,促进科学家精神数字平台建设,推动科学家精神资源共享,对科学家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体验式展示宣传。
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常态化助推宣传活动主动走出去。要将临时性的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转化成常态化工作,配套相关政策,制订宣讲方案,经常性组织相关宣讲团成员到各地方、中小学、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进行宣讲,科学家精神只有常讲,才能够常新;只有常听,才能够牢记;只有牢记,才能够入心;也只有入心,才能够践行。
打造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创产品,推动科学家精神落地、落实。科学家及其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要使普通人理解科学家精神,应该借鉴当前的流行文化因素,广泛打造科学家人物形象、科研成果等相关的文创产品,使科学家精神落地、落实,拉近科学家与普通人的距离,扩大科学家在普通人心中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延伸阅读
建党百年来,巴蜀大地上科技群星竞相闪耀,涌现出许多胸怀祖国和人民、勇于创新、贡献卓越的科学家,他们为四川、为中国乃至人类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选取部分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与大家共勉。
彭士禄(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柯召(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造就更多精通数学的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掌握数学这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刘盛纲(微波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物理问题,要抽丝剥茧,像交响乐那样层层递进。只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也许在某一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
屠基达(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科技工作成果,最终都能实实在在地在发展生产、增长社会财富、增强国家实力上体现出来,不图虚名,不做虚功。
沈志云(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铁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贡献于人民。归根结底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鲜学福(矿山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求学之路一直在警示我,学海无涯,人生苦短,珍惜时光,多干实事,回报祖国,这才是人生之所在。
赵尔宓(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只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却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和奖赏。我清醒地知道,荣誉属于大家所有,我只不过代表大家接受。
周开达(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一生只做两件事:育种和育人。
(资料来源:《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