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数说四川75年”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从经济总量、产业发展、内外需求、区域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六个方面,介绍了75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成就。
据介绍,75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更大、结构更好、速度更稳、质效更优、信心更强”五大显著变化。
从经济总量变化来看,2023年全省GDP达到60132.9亿元,是1952年的2443倍,每天创造的增加值约165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6.7倍。全省GDP破百亿用时21年,破千亿用时18年,破万亿用时16年,从1万亿到6万亿用时16年。突破越来越多,台阶越来越高,用时越来越短。从1953年到2023年,四川经济实现年均增长8.0%、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不论是总体看还是分阶段看,四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都在增强。”
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75年来,四川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持续较快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59.2∶14.9∶25.9,调整为2023年的10.1∶35.4∶54.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8.6个百分点,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双轮驱动。
从区域发展来看,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为6.6万亿元,2021年突破7万亿元,2023年突破8万亿元,达到81986.7亿元,占全国、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6.5%、30.4%。按不变价格计算,2020—2023年年均增长5.4%。
2023年成都平原经济区GDP为37056.6亿元,是2005年的8.7倍;川南经济区为10090.1亿元,是2005年的8.9倍;川东北经济区为8864.1亿元,是2005年的7.8倍;攀西经济区为3564.9亿元,是2005年的6.7倍;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1016.6亿元,是2005年的8.4倍。
据介绍,1978年四川仅有6个市GDP超10亿元,到2023年18个市(州)GDP超千亿元,其中9个市(州)超过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