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湾区升明月”2024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如期唱响。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中秋晚会》《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以及湖南、山东、江苏、新疆等中秋晚会轮番上演。各台晚会联手传统文化、地方文旅、潮流科技,古今交辉、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月色如水时,荧屏上,半是诗意半是烟火。汉字、诗词、戏曲、文物等中华传统文化入夜,家人、友人、无数普通人入画,天涯共此时。
中秋、国庆接踵而至,文旅市场也将迎来又一个消费高峰。“随着新媒介的普及和旅游直播的兴起,各种传统节日正在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这既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传统节日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创新的新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继焦表示,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发展之间良性双向互动,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我国各个城市都具有丰厚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若利用得当并加以创新,完全可以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竞争优势,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转型之力,促进当地的内源性节日经济发展。”
感知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
今年中秋晚会纷纷聚焦“意象之美”,在贯通古今的文化传承中感知我们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
每年如约而至的总台秋晚,用《月出》《月华》《月明》三段为题,抒发月出皎兮的浪漫、月华如水的思念、月明千里的胸怀,凸显传统佳节的文化韵味,寓意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不仅陪伴着千家万户共度佳节,也寄托着全球各地华夏儿女的爱国之情与思乡之切。执行总导演董金明表示,明月、思乡、思念、团圆,这个是中秋晚会一直贯穿的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今年在节目编排中融入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25周年、嫦娥六号在月亮背面首次采样等观众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让节目与时代更加融合,与观众靠得更近。
“诗仙”李白曾写道:“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湖南卫视《2024中秋之夜》全面运用AI(人工智能)与XR(扩展现实)技术,突破了古人的想象,首次“攀”上明月来办一年一度的中秋盛会,脚“踏”月壤,手“握”星辰,全新的佳节氛围一整个拿捏。节目以“飞向星空和月”为主题,邀请全国观众一起“漫游”月球,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力量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致力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一直在AI技术与国风、国潮融合上做功课,并贡献了《唐宫夜宴》《纸扇书生》《屈子问天》《借东风》中的“七十二候图”与“草船借箭”等无数名场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中秋奇妙游中,因传统文化节目解读而闻名的“中国节日”系列,古色古香古风的“古代文化”节目比重不足一半了,节目呈现的载体也从古人哲思更多转为现代人的故事,关注普通人,打造了不穿越的真实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曾多次执导过“奇妙游”系列的元宵、七夕、端午、中秋、重阳等节目,接连打造了《龙门金刚》《少林·功夫》《元夕之约》等爆款,她说:“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深厚且丰厚,我们如何把这个文化宝藏挖掘出来,传播出去?我们如何在科技手段、传播手段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当下,去创作符合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作品,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路红莉看来,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综艺晚会,真正打动人的还是内容,考验的是讲故事的能力,爆款密码仍然掌握在那些懂得讲故事的人脑海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魅力之一,是一以贯之的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力量,唤醒了观众对生活的情感,“传统节日的名字,包含了对暖阳、对月光、对清风、对细雨等自然风物的褒扬。节日是为了提醒我们,要记住感恩岁月和天地,不要忘记爱与被爱。”
过一种“很新”的传统节日
中秋、国庆双节历来是消费旺季,也掀起继暑期旺季之后的又一个出游小高峰。张继焦认为,近年来,各种迹象显示,传统节日正在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各种重大节日的经济表现,已成为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动态的一个晴雨表。基于对传统节日与文旅融合发展关系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两者的良性互动大致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媒体传播型。例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带动,这属于一种新的类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重现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繁华景象。”张继焦说,2021年,“端午奇妙游”播出后,郑州首次入围端午热门旅游前十目的地;“中秋奇妙游”播出后,河南成为国庆期间热度提升最快的旅游目的地。据有关平台数据统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有效地带动了河南全省文化旅游消费,尤其是掀起了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应天门和老君山、焦作云台山等地的旅游热潮。“媒体工作者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把传统节日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融媒产品,彰显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人们感知到中华节日文化不仅有厚重感、人情味儿、烟火气,而且还有与时俱进的新风尚和新人气。”张继焦表示,类似的颇有影响力的文旅现象,还有贵州的“村超”“村BA”火爆,新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导性作用。
二是传统复兴型。以传统节日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传统复兴型经典案例是,东北地区查干湖的冬捕节,冬捕节本来是一个当地人过的地方性节日,现在成为一个闻名于世、全国各地很多人不远千里前去参加的节日。今年,为丰富旅游体验,冬捕节更名为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捕鱼之外又陆续添了新内容。在渔工指导下,游客可以自己下网,体验捕鱼捞虾;渔猎文化博物馆内,非遗展览、冬捕用具、鱼类标本等展区,系统介绍冬捕沿革变迁。据统计,2023年11月雪季以来,截至2024年2月17日,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接待游客115.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259.06%,带动了“冰雪消费”,推动“冷资源”变为“热产业”。
三是街区景区嵌入型。这一类型指的是一些街区景区喜欢在传统节日期间推出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人流量和提高消费额。最为常见的是很多街区景区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举办各种活动(如服装秀、美食展销、书展、杂技表演、放烟花等)。比如,在上海,城隍庙的灯会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2024年元旦假期,上海城隍庙重新展出阔别多年的老上海上元灯会“天官鳌山灯”,其意蕴为天官赐福、万民欣乐。
“我们的各种传统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带动文旅融合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在张继焦看来,唯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各个地方和各个城市发展的脉络之内,使其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之变迁,与各个地方和各个城市的“传统—现代”转型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节日经济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