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09月27日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中秋已过,国庆将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的团圆情与“大家”的富强梦温暖交融。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学者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中,探寻传统节日丰厚内蕴、当代价值和独特生命力,共话家国关系。

谈及中秋,脑中会自然浮现“月”的意象,古人以此为题留下诸多诗。一轮圆月连接中国人的文化乡愁,也打开了时光穿梭的路径,诉说“古今一同”。

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兼具喜悦与哀伤情绪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抑或是洒脱不羁的“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娓娓道来,中国古诗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借望月写思念之情,其中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就有苏东坡咏中秋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聚短离长,尤其到秋深夜半之时,能够同时伴随两地离人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因而明月首先成为乡情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而且每个月,月亮都有由缺到圆的循环过程,仿佛与个体的悲欢离合相应和:“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李洞《客亭对月》)“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张祜《题于越亭》)同时,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又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苏东坡正是将明月所包含的这三种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从古往今来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炼出人事与天道的相同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中秋这一传统文化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盼望家庭团圆的共同心理,在当代仍是能够体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基因。”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进一步阐述,古时候,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把太阳作为制定时间制度的参照物,于是有了属于阳历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变化节律保持一致。同时,生活中还存在另一个非常活跃的时间系统,称为太阴历。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大都依据阴历的时间节点来安排,把月亮看作表达个人和群体情感的最佳寄托。“阴历和阳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构成了中国人顺天应时、表达感情的时间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体现。”

“中华文化有着显著的重情特质。在基于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的情物、情景交融中,自然被人文化,诸多风物成为具有特定意涵、意义的形象和符号。例如,月亮成为关联乡愁、团圆、美好等的典型意象。经由诗词歌赋、戏曲等民族文化实践的反复强化,这些意象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标识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看来,中华民族重情的文化共同想象,赋予世界以温情、魅力,也成了一种自然真实、历史真实之外的文化真实、意义真实。“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这种真实,才能找到民族的心灵密码,进入中华文化的内核深处;才能传承祖先的人文衣钵,像他们那样思考、审美和生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身上流淌着炎黄热血,是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秋与国庆,“家”与“国”的概念交相辉映。沈湘平说:“家、国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中国自古至今都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征。无论是爱家还是爱国,爱就意味着奉献与担当。国由千万家构成,但又不简单是众家之和,而是一个需要大家积极建设、齐心捍卫的共同体;没有国就没有家,但也不意味着家必须做无谓的牺牲——在‘人民至上’的国度,国始终温暖地呵护着家。正是因为这种良性互动,人们才爱国如家,心甘情愿为了国而在某种程度上作出家的牺牲。”

他还着重强调,中华儿女不仅有着深沉、饱满的家国情怀,还有着浓郁、博大的天下意识。这在今天就体现为:不仅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且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爱国如家,而且深信“天下一家”。每一个“小我”正是在促进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中不断得到升华。

如何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沈湘平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作为平凡的个人,首先要做的是站稳脚跟,相信党和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而我们不慌不乱,照顾好自己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其次,手头的事情不能停,本职工作不能“掉链子”。比方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要努力将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的工作做好,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研究真问题、增长真学问,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更多聪明才智。

作者:田莉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4-09-27 1 1 成都日报 c139048.html 1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