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的城市加速角逐“天空之城”。
拥有独特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的成都,飞出低空增长新航道。9月19日—21日,2024中国(成都)国际低空经济合作伙伴大会暨2024成都国际低空装备及服务博览会在中国西部博览城举行。大会聚焦“空域监管、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应用场景”五大核心,通过展演、赛事、研讨等形式,邀请各方代表分享低空经济政策、实践和技术进展。大会上,多个低空经济产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成都。
记者昨日获悉,成都低空经济产业再迎利好——《成都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近日印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成都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国际领先,支撑产业发展的低空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协同管理机制健全,应用场景加快拓展,全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依托独特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成都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万亿级低空经济“起飞” 成都资源禀赋良好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信息,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及无人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当低空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距离地面千米以内的低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
“成都是全国首批低空空运协同管理改革试验区,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航空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三位,无人机产业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低空空运条件优渥、低空运行经验丰富、低空制造基础良好。成都航空制造领域聚集了500家上下游企业,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梯队。”此次大会上,成都市推介了低空经济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受到参会、参展企业的高度关注。
良好的资源禀赋,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记者了解到,当前,成都正逐步推动开放真空600米以下空运,重点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打造低空经济管理服务的智慧大脑与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积极培育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奋力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低空改革试点以来,成都有人机累计飞行超过40万架次,8万多小时,无人机累计飞行超过800万架次,60万小时,飞行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列,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从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等展现产业链的聚集度和竞争力,成都低空经济上游、中游和下游指数,均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共同处在全国第一梯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如是说。
巩固产业发展优势 成都从六方面入手
如何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行动方案》从实施空域使用增效行动、实施低空经济强基行动、实施应用场景拓展行动、实施技术创新赋能行动、实施低空制造提升行动、实施支撑体系建设行动6个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举措,并提出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加大要素保障,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市域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体系,到2026年,“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在协同管理、场景应用、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规模化推广的商业创新、管理创新成果,形成标准规范,争创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
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服务整机研制、试验试飞、典型场景应用为牵引,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到2024年,累计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80个;到2025年,累计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140个;到2026年,累计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200个,低空信息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和运营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应用场景持续创新。重点聚焦低空航空器的应用,围绕生产作业、公共服务、应急救援和航空消费等领域开展场景创新、商业验证和示范运营。到2024年累计开通60条低空运营航线,市域内飞行总架次突破160万/年;到2025年累计开通100条低空运营航线,市域内飞行总架次突破180万/年;到2026年累计开通140条低空运营航线,市域内飞行总架次突破200万/年。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全球智能航空器重要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到2024年,低空航空器整机企业达到8家,链上企业突破300家,全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低空航空器整机企业达到10家,链上企业突破400家, 全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到2026年,低空航空器整机企业达到13家,链上企业突破500家,全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