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宝石”做了这样的集解:“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剌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靺鞨,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雋、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稍后,同为明人的张燮(《东西洋考》)、方以智(《通雅》)等皆沿用了李时珍的说法。
其实,唐人不仅称那些天然的碧色宝石为瑟瑟,亦呼人造的“碧珠”(绿色玻璃珠)乃至“杂色小珠”(彩色玻璃珠)为瑟瑟。
杜甫《石笋行》诗云:“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拿散文来表达,即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谓:“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恶其大侈,焚之,合在此。今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瑟瑟,就是这些杂色小珠,也就是唐人卢求《成都记》“石笋及林亭池石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者,亦有细孔,可以贯丝”之小珠。四川教授李诚《古蜀神话传说试论》一书以此“小珠”为“小石珠”,错矣;又云“无疑这小石珠即为石笋所生”,则错上加错。
把若干小珠用丝线贯穿起来,能做成精致而神奇的“瑟瑟幕”。唐人苏鹗《杜阳杂编》载:“又有瑟瑟幕……其幕色如瑟瑟,阔三丈,长一百尺,轻明虚薄,无以为比。向空张之,则疏朗之纹如碧丝之贯真珠,虽大雨暴降不能湿溺,云以鲛人瑞香膏傅之故也……称得之鬼谷国。”鲛人瑞香膏大约就是“人鱼膏”(《史记·秦始皇本纪》)、人鱼的油脂,将其涂抹在瑟瑟幕表面,可以防止雨水渗透。
南宋时,陆游入蜀,对诗圣觉得“恍惚难明论”的故事却深信不疑。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成都石笋,其状与笋不类,乃累叠数石成之。所谓海眼,亦非妄。瑟瑟,至今有得之者。”可见成都石笋街一带瑟瑟数量之多,从唐至宋,大有拾之不尽之势。
同为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这些瑟瑟的来历则作了比较理性的诠释:“按《华阳记》:‘开明氏造七宝楼,以真珠结成帘。汉武帝时,蜀郡遭火,烧数千家,楼亦以烬,今人往往于砂土上获真珠。’又赵清献《蜀都故事》:‘石笋在衙西门外,二株双蹲,云真珠楼基也。昔有胡人于此立寺,为大秦寺,其门楼十间,皆以真珠、翠、碧贯之为帘,后摧毁坠地,至今基脚在。每有大雨其前,后人多拾得真珠、瑟瑟、金、翠异物。’今谓石笋非为楼设,而楼之建适当石笋附近耳。盖大秦国多璆琳、琅玕、明珠、夜光璧,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则此寺大秦国人所建也。杜田尝引《酉阳杂俎》谓‘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怒其太侈,焚之’之事为证,非也。”所谓真珠、瑟瑟,应该均为大秦国(罗马帝国)生产的“五色玻瓈”(彩色玻璃),其中“红色最贵”(《玄中记》)。法国博士刘增泉《古代中国与罗马之关系》一书论“罗马帝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一节漏引《能改斋漫录》此段,有点遗憾。
宋人赵清献听到的传说称石笋是开明氏所造之楼的基石,而据吴氏的考证,石笋非为楼设,只是楼刚巧建在石笋附近罢了。真相大概是这样的:石笋附近先后建有开明氏七宝楼(真珠楼)、罗马人大秦寺,楼和寺皆挂设有珠帘,亦即用彩色玻璃珠等物串联制成的帘子。等楼寺摧毁而珠帘解散,这些珠子便落下埋入了土中,后来经过大雨冲刷,遂陆续露出地面被人们看到、捡到。
在唐代,瑟瑟还被引申为碧色之意。最著名者,乃是白居易的佳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瑟瑟,既指江水,又可与“真珠”暗中照应,虚虚实实,妙哉妙哉!
而将瑟瑟诸意串讲得最完备的当数宋人高似孙《纬略》:“《程氏繁露》援《唐语林》:‘卢昂主福建盐铁,有瑟瑟枕,大如斗。宪宗召估其直,曰至宝无价,或云美石,非瑟瑟。’今世所传瑟瑟或皆炼石为之也。按《明皇杂录》:‘上于华清宫置长汤数十间屋,以银镂漆船,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其言垒者,当是珠类,非石也。又按,‘虢国夫人夺韦氏宅,造中堂。既成,召匠圬墁,授二百万偿其直,复赏以金杯二、瑟瑟三斗。’其以斗计,为珠明矣。《物类相感志》曰:‘唐懿宗赐公主瑟瑟幕,纹如碧丝贯以真珠。’则是珠类尤明矣。杜诗《石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注曰:‘雨过,人多得瑟瑟。’)按《博雅》曰:‘瑟瑟,碧珠也。”《杜阳杂编》曰:‘瑟瑟幕。’《寰宇记》曰:‘瑟瑟窟,在陕州平陆。’陈陶诗:‘瑟瑟盘轻促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孙何《上王翰林》诗:‘猩猩笺写宫词湿,瑟瑟函盛手诏香。’益知其为珠类也。宋景文公诗:‘踏溪分藕养新荷,钿盖斜临瑟瑟波。’又言其色之美也。”程氏即宋人程大昌,他的原话是:“则今世所传瑟瑟或皆炼石为之耶?”可谓一语中的,瑟瑟(玻璃)就是石英砂炼成的。而宋祁所谓瑟瑟波,亦即“半江瑟瑟”之俦,乃是借瑟瑟(碧玻璃)之色喻江波之色。
在辽代,有一种祈雨射柳的礼仪,也叫“瑟瑟”,但那已是契丹语的音译,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