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战旗村,水墨画般的川西民居鳞次栉比,乡村绿道蜿蜒伸展,连通着四乡八野。郫都区战旗党群广场上“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八个大字,分外醒目。广场旁,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居民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居住环境、不断壮大的文旅产业和现代农业,让省内外参观团纷至沓来,探究其成为全国明星村背后的诸多“为什么”。
战旗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西北部,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改名战旗村。当时的战旗村,还只是成都平原的一个普通小村落,只有3间猪棚、1个木制文件柜、3把圈椅和700元债务。
凭着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经过几代战旗人数十年砥砺奋进,战旗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肯定战旗村“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对战旗村提出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发展要求。
集建入市“第一槌”
打开战旗村发展新格局
村民冯家祥老人回忆说,那时的战旗村,交通极其不便,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仅10来平方米,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村里的人有着“晴天大干,雨天坚持干”的精神,人人乐观向上。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战旗村开始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办工业,建立了第一个机砖厂。随后,战旗酒厂、复合肥料厂、面粉厂等相继成立,最多时拥有12家村集体企业。2006年,村委会引导村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引进了榕珍菌业、妈妈农庄等企业,解决了村内就业问题。
2007年,战旗村新型社区动工。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家家户户分到了大房子,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和自来水。胡蓉一家在那一年分到了现在居住的小洋楼,楼上加楼下,大约有260平方米。
2015年9月7日,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功出让,敲响了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我们超市所在的‘第5季·香境’,就是‘第一槌’结出的硕果,目前已成为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胡蓉和丈夫过去在外卖建材、搞装修,10多年前,父亲生病住院,夫妻俩不得不回到村里,一边租房开超市,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第5季·香境”建成后,他们看中这里的发展潜力,将超市搬迁过来。如今,不断增加的人流量,让她的超市越来越红火。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
文旅项目频频“上新”
谈起战旗村的发展,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高德敏永远难以忘记2018年2月12日那个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考察农村基层党建和集体经济发展。
“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战旗村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工作,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殷切期望把乡村振兴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高德敏想起当时的情景,内心依然激动不已,“我这辈子感到最幸福和光荣的事情,就是代表我们战旗村迎来了总书记。”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战旗村干部群众奋勇争先。2018年8月,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开门迎客,这里曾经是村里废旧厂房的聚集地。村民利用废木料和废瓦进行建设,让郫县豆瓣、蜀绣、“三编”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入驻,各坊采用“前店后厂”方式经营,这也使其成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集非遗产品生产、开发、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地。
记者见到林波时,他正围着围裙,在“乡村十八坊”的酱油坊内,为顾客称量、包装手工酱油。他的身后,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酱缸,工人不时地将酱缸打开翻晒,浓浓的香气扑面而来。
戴着眼镜、长得斯斯文文的林波,颇有几分书卷气。林波大学时的专业是园林,毕业后,在园林公司工作了几年,“乡村十八坊”的建成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他和合作伙伴刘畅决定留下来开一家酱油坊。两人的妻子也投入到这个传统技艺中来,父母平日里也前来帮忙。
几年时间过去了,林波感到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回到村里,既能发展自己的事业,又能照顾到父母,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林波十分欣慰的是,他们的酱油坊发展得顺风顺水,今年国庆期间每天销售手工酱油、黄豆酱、甜面酱等的收入超过3000元。
“第5季·香境”商业街、乡村十八坊、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天府农耕博物馆、壹里老街、初心馆、天府战旗酒店……2018年后,战旗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文旅项目频频“上新”,让在2019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战旗村更加名副其实,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林波等一批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发展。2023年,战旗村总产值约3.2亿元,村集体资产11658亿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3万元。
组团发展、共建项目
幸福村庄再出发
38岁的彭顺强,原本是金星村人,2020年金星村与战旗村合并,他就成了新战旗人。他的家就在战旗村红绿旅游环线旁,两层楼的乡村别墅十分气派,让骑游经过的游客羡慕不已。
战旗村与附近的金星村合并后,村子面积扩大了,人口变多了,发展任务也更加繁重。
在新的任务面前,战旗村党委制定了包括乡村形态、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全新发展规划,紧紧抓住集体经济这个核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新老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战旗新村的居住条件正在改善,今年5月,战旗新村项目启动,该项目通过腾退原有散居院落,采用统规代建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建筑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计划安置村民61户、297人。
战旗村还以腾退低效果木等方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3年来增加蔬菜粮食种植面积800亩。再通过小田变大田、疏通沟渠、完善道路等方式打造高标准农田,采用粮油菜轮作的方式种植,机械化种植达90%。“我们还引进一家高科技企业,尝试用中医的理论种植稻谷、浸种育苗、防病治虫。”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笑盈盈地告诉记者,今年这100亩“中药大米”已经获得丰收,做出来的饭,口感非常不错。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战旗村近年来在农业方面不断探索,形态越来越丰富,产值越来越大。利用金星村老村委会闲置土地,新建了战旗片区烘干中心,每日最大烘干量180吨,不仅用于战旗村稻谷烘干,还为整个唐昌镇和邻近的安德街道服务。
如同烘干中心服务更多村庄一样,战旗的经验也将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作为郫都区规划的乡村振兴八大示范片区之首,乡村振兴战旗示范片区,战旗村连同周边的火花村、横山村,组团发展、共建项目,一张蓝图整体再造。
“战旗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其他先进的村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采访结束时,高德敏表示,将努力向更先进的村学习,持续把长处做长,及时把短板补上,让全体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赵一 摄影 李冬
记者手记
战旗人始终传承和弘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战旗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投资近30万元建立全县第一个机砖厂,到建立首个由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成的村民自治组织;从全省首个将村民集中居住、将承包地集中入股,到2015年敲响全国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槌”;从新战旗的共建共享,到战旗片区的一张蓝图整体再造,战旗村振兴始终一马当先。
“战旗村能抢占先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村‘两委’好学善思。”采访中,高德敏告诉记者,关于中央、省、市、区对农村改革的政策,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认真去学,不懂的就请教上级领导和专家。同时,战旗村经常组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到一些先进村参观学习。
回望来路,战旗村每一步发展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穷则思变、见招拆招干出来的。屡立时代潮头的战旗村,成为我市在乡村振兴中勇于“下深水”“蹚新路”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