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07日

一馆承载千年文明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情景式导览演出秀

国庆假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太震撼了!”10月2日下午,站在太阳神鸟金饰面前,来自广州的游客刘洁由衷赞叹:“件件精美文物诉说着古蜀文明曾经的灿烂辉煌,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微笑着从旁经过,这样的场景对她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2001年金沙遗址破土而出,震惊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进入21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7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遗址原址建成开放,成为成都一大文化地标;2011年金沙遗址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2年金沙遗址获评为全国一级博物馆;2020年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遗保护工作快马加鞭……风雨兼程,金沙遗址见证了成都文博事业的辉煌与发展。成都文博事业的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城市发展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成都考古的起步与发展

“太棒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这个奇妙夜真的太安逸了!”作为四川首个博物馆情景式导览演出秀,国庆大假期间大型跨界文旅活动“夜游金沙·穿越古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每天上演。流传千年的历史回响与音乐剧《金沙》的优美旋律,再度飘扬于古蜀文化遗址,让观众流连忘返。“现在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展示研究的场所,更是教育、传播文化的平台。”这样“全能”的博物馆放在以前,王方是想都不敢想的。

1982年,成都市成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恢复“成都市博物馆”。也正是这一年,因为喜爱文物,16岁的王方来到这里工作。她介绍说,在新中国75年的历程中,成都考古事业也经历了从起步到飞跃的巨大变化。成都市在1950年对全市进行了地面文物的普查登记、保护工作,成都市政府陆续拨出专款对杜甫草堂、武侯祠、大慈寺、青羊宫等著名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整修,并对外开放。1958年9月,成都博物馆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立,当时称“成都市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由著名作家、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亲任筹委会主任,担负全市文物的征集、调查、发掘和保管工作。

1984年,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并入成都博物馆,从那时起,成都有了自己的考古专业队伍。199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从成都博物馆分离。“对考古的青睐,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了考古队工作。当年的这一选择,也塑造了今天的我。”王方感慨道。考古专业力量不断壮大,由此开始了成都考古的飞速发展时期。1995年底,成都市考古工作队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遗址,更是打开了成都平原新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视野。

太阳神鸟横空出世

光阴如梭,时间来到新世纪,成都考古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重大发现相继问世。2001年2月8日,刚刚过完大年,在成都西郊5公里处——金沙村,因为一次施工,意外挖出大量珍贵文物。“那一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队正组织所有业务人员在绵阳开考古规划会。突然有电话打过来,说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的一个工地里挖出了象牙。”翌日,王方和队友“就直奔金沙而去”,对金沙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更令王方惊喜和意外的是,太阳神鸟金饰的发现。王方说,太阳神鸟金饰出土时皱成一团,她和队友党国松就一点一点循着褶皱的痕迹去展开。当雕刻精美的太阳神鸟金箔完全展开时,两人都看呆了。

千载遗珍中,太阳神鸟金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在这件厚度仅0.02厘米的金箔上,承载着3000年的厚重文明与古蜀人对于太阳的热爱。2001年12月,金沙遗址便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被誉为“21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2005年8月16日,来自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为成都“文化基因”

注入时代内涵

2004年,金沙遗址轻启了历史的尘封,博物馆的筹建也如同新芽破土,蓄势待发。王方加入到策展组中主要负责展览策划和实施。

3年后的4月16日,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9年2月,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遗址就是遗址,公园就是公园,怎么能说到一块儿?但成都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在评价金沙遗址博物馆时曾说道,“将遗址的展览展示扩展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活化利用方面堪称典范,其创新性理念值得全国博物馆借鉴与学习。”

与古为新,博物馆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太阳神鸟文创产品,到科技与时尚结合的观展体验……金沙遗址博物馆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区位优势,极大发挥了考古遗址的吸引力、吸附力与传承力,为成都市城市文化发展与文化消费的转型与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成都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为成都历史的“文化基因”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推动了古蜀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多年来,王方全程参与了金沙遗址从考古发掘到新馆建设再到博物馆建成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从2001年2月9日踏上金沙遗址工地开始,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上千件珍贵文物都从她手中清理而出,所以她笑着形容:“金沙就像我们自己的婴儿一样,一手抱出来的。”王方用40余年的文博生涯,亲历了成都文博事业的繁荣兴盛,见证了中国文博行业的不断壮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记者手记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今天,太阳神鸟不仅静静地陈列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展厅里,还绘在日夜飞驰的地铁上、铸在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上,既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更沉淀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成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仅仅是成都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授权为“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国内公认的“三国文化圣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为“中国诗歌文化圣地”;成都博物馆获评“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称号,成都的非国有博物馆已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门类丰富、特色鲜明的体系,尤其是建川博物馆聚落(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成为国内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标杆。成都,一座“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 2024-10-07 1 1 成都日报 c139325.html 1 一馆承载千年文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