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07日

让·安哥拉的陆游诗意图 好一幅“西方水墨画”

让·安哥拉接受采访

《陆游诗画·湖上小阁》

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 ——《书适·老翁年七十》 《陆游诗画·书适》系列(局部),图上法文为安哥拉所书《书适》

《陆游诗画·书适》系列(局部)

《陆游诗画·初归偶到近村书》

让·安哥拉的作品结合了东方哲思与西方审美

■法国雕塑家让·安哥拉创作“陆游诗画”表达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体悟

■日前亮相成都博物馆“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特展”

名片:

让·安哥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著名雕塑家。1953年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祖父为著名雕塑家帕布罗·加加罗。安哥拉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的粉丝,用水墨笔触进行跨越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尝试,创作了以陆游诗画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让人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魅力。

在艺术的领域,总有一些奇妙的邂逅超越时空与语言的界限。

当西方的法国艺术家让·安哥拉,偶遇东方的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悄然展开。尽管不懂中文,让·安哥拉却对陆游的诗词产生了浓厚的热爱。从《秋思绝句》到《湖上小阁》,再到《雨晴》《书适》《初归偶到近村书》,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陆游诗词,成为让·安哥拉的创作蓝本,他用水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既充满东方韵味,又具有西方审美的画作,让人感受到艺术无国界的魅力。让·安哥拉的这些作品, 9月28日起在成都博物馆“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中法院士艺术特展”上与观众见面。

究竟是什么让专攻雕塑的让·安哥拉如此钟情于将陆游诗词转化为水墨画作品?这一跨越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尝试,到底起源于何种灵感,何种情感?9月27日,让·安哥拉在成都向记者分享了自己与陆游、与中国文化相遇相识的故事。

“我试着在我的绘画里和陆游相逢”

浓淡不一的墨色勾勒出山川的轮廓,显露出特别的质感;轻盈的笔触和淡墨表现出河流,呈现其流淌的动态;不同深浅的墨色点染成树木,形成茂密的林间景象;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人的轮廓,展示出生动的姿态……在让·安哥拉的这组“陆游诗画”里,《秋思绝句》《湖上小阁》等诗句所描绘的一幕幕风景晕染开来,让人感受到一种东西交融的独特韵味。这组画,如今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

让·安哥拉与陆游跨越时空的相遇,是从1998年妻子赠予他一本法语版的陆游诗词开始的。“我的妻子劳伦有一种特殊的直觉,可以通过嗅觉来找到喜欢的书。说来也巧,在逛书店的时候,那本陆游诗集散发的特别味道,一下子就将她吸引住了。这本书就这样成了我和陆游相遇的见证。”他笑着回忆20多年前的情景。

在细细品读中,让·安哥拉不仅为诗词所描写的优美风景着迷,更在心中产生了与陆游的深刻共鸣。他说:“在很多诗篇中,陆游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的景物,但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人景交融’,所要表达的又好像都是他自己,都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人景交融”,与让·安哥拉推崇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他表示,尽管自己主要从事人物形象雕塑创作,但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呼应,会通过雕塑的质感和形状,表现“人景合一”的状态。

越熟悉陆游诗词,让·安哥拉越发深刻理解到,陆游是时代和环境造就的诗人,他的诗词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对人民的关怀。“这种精神,既可以成为陆游写出来的诗词,也可以成为我手中捏出来的雕塑、笔下创作出来的绘画。”他说,无论是陆游还是自己,艺术家都需要时代的题材、精神的力量灌注,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于是,他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走进陆游的诗词世界。

让·安哥拉的水墨画作虽然风景是主体,但总能看到一个人物的身影,有时他存在于角落的线条交织间,仿佛与背景融为一体;有时他又处在画面正中央,像一座山一般高大。“这些都是陆游。”他指着画作中的人影说。从《秋思绝句》中的“烟草茫茫楚泽秋”,到《雨晴》中的“抱孙负日坐茆檐”,在让·安哥拉的笔下,陆游是划着一叶扁舟荡漾于水波之上、漂泊而豁达的隐士,也是背负着儿孙后代、关心着家国未来的伟岸文人。“不只是陆游。实际上,在我的创作理念中,这些人物既是陆游,也是我自己,因为我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我在成都遇见了真正的陆游”

“我在成都的时间很短,这座城市对我来说还充满了未知与神秘,但重要的是,我在这里遇见了真正的陆游。”让·安哥拉说,自己读陆游诗词二十多年,正是这次在崇州罨画池,他才看到自己所不熟悉的陆游的另一面,感受到了一个最真实、最动人的陆游。

巴蜀民俗专家袁庭栋曾说:“罨画池是中国古代最杰出诗人之一的陆游当年的故居和从政的地方,陆游和崇州的关系很深,和整个成都的关系也很深。”身为南宋诗坛的杰出人物,陆游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闻名于世,更以其惊人的创作力,留下了9300余首珍贵的诗篇,成为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在他年富力强的时期,曾远赴四川,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度过了六载春秋。在这期间,陆游两度担任蜀州(今成都崇州)通判一职。这段时光,在陆游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意义非凡。正是在成都的这段岁月里,陆游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不仅充满了激昂的战斗气息,更深深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历与感悟,使得陆游的诗风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后世传颂的千古佳话。

这次来成都,让·安哥拉这位“陆游迷”自然不会错过与陆游近距离接触的机会。9月25日下午,让·安哥拉来到罨画池,一走进陆游祠,他就被这里宁静、悠远的历史厚重感吸引了。参观过程中,让·安哥拉仔细聆听着罨画池守园人刘旭东的解说,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细节都让他惊叹。当刘旭东用凯旋门来比较文庙棂星门时,他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参观园林建筑时,又提到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也让他对东西方艺术的相通之处有了更深的领悟。

然而,此行最让让·安哥拉难忘的,是在陆游祠中与陆游的精神邂逅。站在香如故堂前,他凝视着那座汉白玉陆游雕像。与想象中的陆游形象截然不同,这座雕像展现的是一位背负刀剑、意气风发的战士形象。安哥拉惊叹:“我从未想过陆游会有这样的一面。我在读过的诗词中,感觉他是一位安静的老者,品茶、赏景。这座雕像让我看到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他不仅是一位有着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还是一位战士,能够为国家去战斗。”

在罨画池,让·安哥拉兴致勃勃地用法语朗诵了陆游的《秋雨》一诗,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才情。他还收到了刘旭东送的一份特别礼物——一把折扇,上面手写着陆游的《雨夜怀唐安》和《秋日怀东湖二首》。

“中国文化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深刻而持久”

在以中国古诗为题,用宣纸、毛笔作画的艺术生涯中,对让·安哥拉影响深刻的,远不止陆游的诗词。“中国文化很早就开始影响我的艺术创作。”他说。

据让·安哥拉回忆,与中国文化的初次接触是1990年,他偶然遇到了一位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年长女士。“她本人是法国人,但她是个‘中国通’。她和我讲了许多中国人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比如天、地、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东南西北中这些方位都代表着什么样的寓意。她为我打开了一扇中国文化艺术之窗。”他还提到,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神奇的中国针灸让他恢复如初。

在艺术领域,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更令让·安哥拉着迷,他被中国绘画中景致与人物的和谐关系吸引。“中国的水墨画大多以景致为中心,尤其是山水,但在宏大的山水之间,那个渺小的人物却常常成为点睛之笔。这个小人儿虽然不起眼,却是这幅画的核心,表达着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这个认识,在他为陆游诗词所创作的水墨画中有着最好的体现。

在探索过程中,让·安哥拉遇到了许多挑战。他发现水墨画的技术难度非常高,尤其是如何用一个平面表现出水、云雾、光线等具有流动性、立体感的事物。让·安哥拉提到,法籍华裔画家、艺术家赵无极的画室和自己的画室曾经相隔不远,赵无极的创作让他对中国水墨画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我看过赵无极作画,他是将画板竖起来画画,他在画云雾、光线的时候,使用非常稀薄的颜料去表现透明感,却又能让颜料不流下来,画出来的效果,色彩淡雅而富有层次感,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他十分欣赏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以至于有时他从自己的工作室里走出来,看到广阔、美丽的平原与天空,就不禁感叹:“哦!这就是赵无极先生所画的画。”

记者问,此次来到成都,见到“陆游”,是否获得了新的灵感?对今后的创作有什么新的启发?让·安哥拉坦言:“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参观或做一件事情就能完成的。不过,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必将以一种非常缓慢而直接的方式,深刻地烙进我的艺术创作生涯当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供图/成都博物馆、王茹懿

--> 2024-10-07 王茹懿 1 1 成都日报 c139330.html 1 让·安哥拉的陆游诗意图 好一幅“西方水墨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