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党的全面领导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首位,强调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并就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出战略部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切实提高党全面领导改革的能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就要在新的改革实践中自觉锤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稳定力等各方面能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把方向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和国家事业才能稳步前行;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时期改革开放,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让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也充分说明: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各方面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把方向的能力。如何把方向?就是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要时时处处从政治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谋大局 ——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全局观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历史交汇期,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决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改革总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目标,统筹部署了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各项任务。如何谋大局?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就是要按照《决定》确立的总目标、重要原则和总体任务,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改革、谋划改革、推进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着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贯彻,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着力系统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决定》作出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全力以赴把党中央确定的原则、明确的举措、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把握整体性,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在贯彻落实中既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又不能打乱仗、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强协同性,要坚持改革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坚决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不能因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影响改革大局,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上下配套、左右联动、内外兼顾。
定政策 ——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好的政策是落实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工具和执行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了全社会活力,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应新形势,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但面对的改革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更加错综复杂。当前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很艰巨,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要促进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需要制定更为科学、有效、有力的政策。如何定政策?就要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宏观层面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超前、不滞后,注重对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的一体评估,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中观和微观层面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
促改革 ——既要做促进派更要当实干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极为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在党中央正确决策下全党上下全力以赴抓落实。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改革道路上也不会一马平川。《决定》确立了到共和国成立8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从现在起的未来五年,需要完成300多项改革任务,党中央决心可谓坚定,实现目标任务的时间十分紧迫。《决定》在第60条专门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求全党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如何促改革?这要求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当好改革的实干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抓好涉及本系统本地区重大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党政主要负责人既要胸中装有改革的“全景图”,手上又有落实落小落细的“施工图”,紧紧把改革抓在手上,既挂帅又出征,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切实防止重文件制定轻文件落实等不良倾向。
改革路线明确后,干部是最重要的。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让那些践行正确政绩观、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走上改革的一线,切实为真改革、抓落实的干部鼓劲撑腰。营造更为浓厚的改革氛围,让广大干部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