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4年10月10日

这一刻,中国故事历历涌上心头

保罗在山西五台山

今年5月,辽宁大连,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学者、两次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保罗·萨洛佩科在中国长达两年多的徒步行走迎来最后一程。自2021年9月起,他与伙伴从西南到东北徒步穿越中国,行程近6700公里。他为什么要徒步中国?他走进了中国哪些地方?在路上,他收获几何?

保罗的这段独特经历,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得到了记录和传播。9月24日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国家地理共同打造的《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三季收官。在全球数亿观众的目送中,保罗继续走向他的下一个里程,中国故事历历涌上心头。

总制片人朱晓茜分享制作初衷:“一方面是人物的稀缺性。保罗是一位具有全球声誉的旅行作家、文化使者,此前已在全球徒步8年,他来到中国后,用脚步丈量中国,并一路与中国百姓接触交流,通过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等‘发现中国’,是非常好的国际传播载体。另一方面,保罗的视角更具客观性,通过他的徒步行走和独特观察,可以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是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工作室策划推出了一批中外合拍纪录片作品,在海外观众中引发广泛反响。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工作室负责人陈方表示,挖掘能够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拓展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6700公里的奇遇与感动

与中国“相遇”时,保罗已徒步行走了8年。2013年,他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启程,计划用10余年时间沿着人类祖先的迁徙路线穿越四大洲,直至南美洲的火地岛。

2021年9月,崇拜徐霞客的保罗从云南腾冲起步,开始了穿越中国之旅,《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项目也随之启动。创作团队历时近3年,共制作三季8集纪录片。

节目镜头中,保罗不仅深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还深入各地百姓生活,如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大理洱海环境保护、三星堆传统文化、陕西剪纸民间艺术……9月10日第三季首播,延续“准确、真诚、平和”的语态,分为《四海为家》《林海寻踪》《后会有期》三集讲述。首集中,保罗迈入山西境内,在山西大学考古学者王炜的带领下,领略了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佛光寺;在第二集中,保罗徒步到东北,跟随护林员进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林海雪原之中寻找东北虎的足迹;最后一集里,曾与他同行的中国徒步伙伴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在中国徒步的最后一程画上圆满句点。

保罗珍视的这些兄弟姐妹中,有来自四川雅安、年逾古稀的余成章。2022年,沿着茶马古道走来的保罗,走进雅安的茶山,想了解茶农的生活,两人意外相遇。余老伯每日在山顶作诗、习武,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余成章郑重地搬出一摞摞诗集,向保罗展示,挑出得意的一本,在扉页上写下“赠保罗”。他还换上练功服,向保罗施展拳法和剑术。保罗饶有兴致地用手机拍下了余老伯的武术展示,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散文。“他有自己的使命、愿景和人生哲学。”两年多后回忆起这个偶遇,保罗依然认为这是他最想分享给全球读者的中国故事之一。第三季结束时,保罗总结道:“中国是21世纪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任何有关当今世界生活的全球项目都不能少了中国。我为走过中国深感荣幸。”

保罗的徒步之旅打动了全球观众。节目第一季、第二季已分别于2022年、2023年在东方卫视和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第三季也将通过国家地理频道向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观众播出。保罗的14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同步发布徒步中国见闻,超4000条推文收获超680万互动和浏览量。观众跟随保罗的视角,去体验中国的自然之美、文化之深、人情之暖。有海外用户留言称,“对于我们这些只看到图片上那些中国大城市的人来说,这样的中国太有趣了。”“这跟我每天在新闻上看到的中国大不一样,看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不为人知的中国。”

14亿个故事,值得让世界听见、看见

国庆期间,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以下简称“创作计划”)陆续推出首批优秀成果作品。该计划由中国外文局、CCTV-9、Discovery探索 频道等主办,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方表示,多年从事国际传播实践,他发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看到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既感兴趣,又有些疑惑:“中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变得繁荣强大的?”“理解了海外观众的普遍心态,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答案也清楚了:既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也要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因素讲明白,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意义和可资借鉴之处分享给海外观众。这,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也是国际受众最想了解的中国故事。”

去年底,首届创作计划的5部中外合拍纪录片在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一个个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传递出饱含社会关切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中国形象。比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工作室和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英国导演柯文思合作拍摄,讲述了村支书、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等一个个普通中国人逐梦小康的故事。“柯文思曾告诉我,西方民众更愿意感受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梦想和奋斗——这样的‘小故事’拥有广泛的传播力:14亿中国人民有14亿个值得让世界听见、看见的精彩故事。”

“敢用‘小切口’,是一种自信,善用‘小切口’,是一种能力。”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晓晖表示,“把故事写小,并不容易。大视野、大事业中有意义的‘小’,小而深,小而实,才可以成为讲述中国国家故事的入口。”王晓晖认为,这需要创作者不断从高站位、长纵深去审视和观照,去发现并锁定那个有意义的“小”;需要创作者不断回到初心,找到那个闪着光的时代之刃,穿越传播的隔阂。他用首届创作计划推出的短视频《洋女婿阿布“吆不到台”》举例,故事中的主人公、土耳其人布拉克,既是纪实节目导演,也是土耳其“超级网红”,国内外社交媒体粉丝超过500万。当他为了爱情来到四川泸州乡村,感受到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后,深深爱上了这里。解读中国工作室和布拉克合作拍摄的这个短视频中,阿布身着泸州当地的花棉袄,赶大集、干农活、迎收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阐释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乡村振兴,入脑入耳入心。

陈方还强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国际传播,作品中的“外方视角”不可或缺。中外合拍在创作中取长补短、寻求共识。比如纪录片《回到土地》讲述了广东肇庆农民陈朴一家为解决过度使用化肥问题进行的土地保护和变革之旅,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生态农业实践。纪录片中,中方导演喻峰希望讲述肇庆解决当地土壤被农药污染的故事,外方导演、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建议加入多国土壤污染现状,使节目内容与海外受众产生紧密关联,向世界提供土壤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纪录片在Discovery播出后得到各国网友普遍点赞,成为“用世界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中外主创在平等、尊重与包容的心态下互鉴、互动、互补,共同探索出以国际化表达记录中国人、讲述中国事的好方法、新途径。”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晓晖深有共鸣。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世界上建立理解和信任最有效的工具,纪录片创作者有责任巧妙地构建和展示这种交流。”正如魏克然·钱纳所言,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何茂鑫经常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互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磨砺,一次次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故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其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诠释。同时,中国的故事又贴近百姓生活,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点滴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将这些深奥而又接地气的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世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听到、听懂,是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也更加坚定了我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信念。”

--> 2024-10-10 1 1 成都日报 c139464.html 1 这一刻,中国故事历历涌上心头 /enpproperty-->